“鬆桃村晚是武陵山區的舞台”︱ 湘黔七鄉鎮唱響“民族團結”之歌

4月26日晚,鬆桃村晚·村村PK第二場小組晉級賽火熱舉行。來自湘黔邊區7個鄉鎮的村民,用才藝唱響跨地域的民族和諧樂章。湖南花垣縣雅酉鎮東衛村村民、苗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龍再英說:“鬆桃與花垣山同脈,水同源,鬆桃村晚舞台也是武陵山區群眾的舞台。”
航拍村晚舞台。龍元彬攝
當天晚上,參加小組晉級賽比拼的是鬆桃盤信鎮滿家村、盤石鎮響水洞村、大坪場鎮水沖村、烏羅鎮潛龍社區、普覺鎮侯溪屯村、迓駕鎮青山村六支隊伍。各村比拼絕活的同時,來自湖南花垣縣、鳳凰縣的40名群眾與盤石鎮響水洞村30名村民登上村晚舞台,共同演繹《臘爾山台地巨變》。
湘黔七鄉鎮山同脈、水同源、地同根。有“千年衛所,苗嶺糧倉”的吉衛鎮、“醉美山水,人文相親”的雅酉鎮,有“鄉瀑瀉九天,苗鄉情釅”的補抽鄉,“兩林釀苗韻,一瓮載鄉情”的兩林鄉,“紅苗故裡,稻米飄香”的臘爾山鎮,也有“吊樓枕月,石徑通幽”的禾庫鎮與“響水飛瀑轟鳴,貢米梯田鎏金,紅石海草海任君徜徉”的盤石鎮。七個鄉鎮地處臘爾山台地,每個鄉鎮都有獨特的歷史與文化。他們用3個篇章,將苗族先民艱辛遷徙,到當下的鄉村振興精彩呈現。
苗繡長卷。謝慧芳攝
“從網絡知道鬆桃村晚,也知道它是群眾的舞台,早想來登台獻藝,今天終於有機會了。”龍再英帶來了歷時一年精心制作的苗繡長卷。長卷分“萬物萌生、創造家園、安居樂業”等圖景,有苗族群眾對自然的敬畏、有苗族文化的傳承,也有對時代美好生活的感恩。
兩林鄉的5名群眾生動演繹了漁獵場景,還原了群眾的勤勞與智慧。吉衛鎮的4名群眾敲響了苗家花鼓。鼓聲時而急促、時而舒緩,臉上的喜悅傳遞出苗家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苗繡上的安居樂業圖景。謝慧芳攝
舞台茅草屋前,補抽鄉群眾龍青英帶著兩名村民支起了鐵三腳、放上了鼎罐,歲月裡熟悉的場景勾起了無數60、70后群眾回憶。龍青英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以前窮,幾乎每家都有火炕,可取暖也可架三腳、用鼎罐做飯。現在苗家生活好了,燒水煮飯都用電,清潔又方便。”
質朴的話語,卻飽含對時代的感恩。看過表演,觀眾龍保說,當晚舞台不僅為群眾帶來了感官上的享受,更推動湘黔群眾的交流,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武陵山區絢麗綻放。(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成嘉廷 郭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