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南明:解碼“流量”轉“留量”的溫情密碼

清晨六點半,大多數城市道路仍是一片寂靜,然而,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的延安南路卻有些與眾不同。幾百米的街道上,幾十輛旅游大巴接踵而至,熙熙攘攘的游客聚集在一起,十分熱鬧。
游客正在延安南路旅游大巴集散點乘車前往省內各旅游景區景點。趙鬆攝
作為貴州省內旅游大巴集散點之一,延安南路每天都見証著游客們在此相聚,又在此分流。來自全國的游客上車后,將奔赴貴州各地,開啟多彩的貴州之旅。
氣勢如虹的黃果樹瀑布、如寶石璀璨的荔波小七孔、巍峨屹立的梵淨山......近年來,“到貴州賞大美河山”成為了熱詞,赴黔旅游的熱度持續上升。據攜程發布的旅游報告顯示,截至4月16日,貴州旅游“五一”假期總訂單量同比增長15%,入境游訂單量同比增長49%。
旅游集散點的車流量,與貴州旅游熱度呈正相關。“和往年相比,今年來延安南路集散點的大巴數量增加了50%,日均有60余輛大巴車在此停留上下客。”貴陽市南明區文旅局副局長王堯軍介紹,每天早上6點半開始一直持續到8點,延安南路陸續要接待幾千名游客。
游客有序上車。趙鬆攝
攀升的游客量對於當地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為了給游客留下一個好印象,南明區可謂鉚足了勁,盡可能地為游客創造舒適、溫馨的條件,讓游客從踏進南明的那一刻開始,就體驗到多彩貴州的熱情好客。
最直觀的是集散地變得更加有序了,游客出入道口從原來的8個增加到了如今的16個,方便游客快速上下車﹔道口處增設了醒目的乘車標識牌,旅游大巴司機一眼就能找到﹔就連躺在地上的地磚都迎來了一次大整修,變得嶄新如初。
除了硬件設施上的保障,交警、文旅、城管部門每天會派人到現場巡邏,傾聽廣大游客的建議,及時給出相應反饋。今年68歲的王阿姨第一次來貴州,等車時她留意到許多暖心的小細節,“欄杆拐角處都貼了膠條,防止擁擠時擦傷,這種細心程度讓我覺得很貼心,這趟旅游一定會非常順心。”
記者採訪當天,貴陽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南明區在集散地旁支起了小攤,為外地游客免費提供雨衣。“晚上我們還會在附近廣場舉辦中醫藥文化體驗活動,通過理療等手段為游客解乏。”王堯軍表示。
全力做好集散地的游客服務,只是近年來南明區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之一。近年來,南明區在“資源、客源、服務”上下功夫,持續挖掘文化資源,豐富旅游體驗產品,真正實現了“流量”變“留量”的願景。
貴陽市南明區青雲路步行街游人如織。南明區供圖
據統計,2024年南明區接待游客數超3100萬人次,同比增長22.83%﹔旅游收入超470億元,同比增長20.73%。提及未來,王堯軍表示:“南明區將緊扣‘省會核心、筑城客廳’的定位,進一步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讓游客來了還想再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