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茶大省到茶葉強省 貴州稅務助力黔茶打造千億產業

近年來,貴州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以“三茶”統籌為引領,全產業鏈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貴州省稅務部門以“政策活水”澆灌產業沃土,以“服務春風”護航企業成長,以“創新動能”激活發展潛力,為貴州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稅動力”。截至2024年底,全省茶園面積穩定在700萬畝,綜合產值突破900億元,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數量位居全省優勢特色產業第一,抹茶出口額全國第一,稅惠“春風”正吹拂著茶香,從深山飄向世界。
傳承茶文化:稅惠守護千年茶韻
貴州茶文化源遠流長,從宋代“南貢茶”到清代“趙司貢茶”,從“都勻毛尖”到“普安紅”,每一片茶葉都承載著歷史與匠心。貴州省稅務部門深挖茶文化內涵,以精准服務助力技藝傳承、品牌塑造、文化出海,讓千年茶韻煥發新生。
興義市稅務局稅務干部走進綠茗茶業生態基地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現場詳細講解納稅信用等級評定政策與銀稅互動相關知識。張鬆攝
在黔南州都勻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都勻毛尖手工制作技藝”傳承人張子全用雙手為都勻毛尖“炒”出了一片新天地。從茶山裡的合作社,到廣受好評的知名品牌,稅務部門始終一路相伴,及時響應其涉稅訴求,解決諸多發展難題,助力“張子全”品牌走向全國。
2025年初,稅務部門組建專項服務團隊,為企業“一對一”輔導發票開具與納稅申報事宜,讓企業經營流程一路暢通,保障非遺產品順利走向市場。如今,“張子全”牌都勻毛尖已暢銷全國,企業茶園面積突破300畝,帶動數百名茶農增收。
“現在對我來說,將傳統的制茶工藝傳承下去就是最重要的事。”張子全感慨道,“我還兼任了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都勻毛尖手工制作技藝客座教授,在稅務部門的支持下,我能更好兼顧‘生意’與‘傳藝’,讓非遺茶香飄得更遠。”
而在安順市雞場鄉,安順御茶村茶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不浪費每一粒茶青”為宗旨,打造有機茶全產業鏈。稅務部門通過“稅惠潤茶”服務隊,精准推送稅收政策,及時解決企業涉稅疑難雜症,助力企業通過歐盟、北美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機認証。
在安順市西秀區老落坡營場,村民正在採茶。曾鴻攝
“目前我們可年產1000余噸大宗茶,外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產值上千萬元﹔每年還能生產50噸名優茶,銷往省外市場。”公司總經理邵欣宇表示,隨著訂單和銷量的增加,公司的涉稅需求也與日俱增,稅務干部不僅送來政策紅利,更引導企業規避涉稅風險、合規經營,切切實實用“稅力量”為茶文化出海賦能,讓貴州有機茶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擦亮名片。
貴陽市開陽縣也是茶葉大縣,種茶歷史可追溯至宋代。貴州開陽藍芝茶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依托百年古茶樹資源,打造茶旅一體化項目,將茶園觀光、制茶體驗與非遺技藝展示相結合。當地稅務部門通過大數據分析,通知企業及時用足稅收優惠政策,助力企業輕裝前行,快速發展。2024年,藍芝茶庄年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以茶旅融合新業態,激活了文化消費新動能。
升級茶產業:稅力貫通全鏈生態
“從300畝茶園起步,發展為茶園面積突破萬畝的產業鏈龍頭,這背后離不開稅務部門風雨同舟的一路護航。”盤州市人大代表、保基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范洪精回憶道,早些年,基地種植的保基茶雖然品質極優、連續多年獲“國飲杯”全國優質茶稱號,卻由於春茶銷售期短、品牌知名度低、對市場需求把握比較模糊等緣故,導致好茶賣不出好價,常有庫存積壓。
為破解產銷瓶頸,織密產業鏈條,盤州市稅務局依托“涼都﹒智稅鏈”大數據平台,分析全國茶葉消費趨勢,幫助合作社精准對接杭州、錢塘等地市場,打通供應鏈。五年來,合作社累計享受稅費減免73.08萬元,並利用減免資金引入自動化炒茶設備,生產效率提升30%,年產值突破400萬元。
“稅務部門給我們提供的數據分析太關鍵了,讓我們能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季節消費者對於茶葉的需求偏好,合理調整生產周期和產品結構,減少庫存壓力。”范洪精介紹,通過稅務部門指導,合作社已形成“種植—加工—銷售—旅游”全鏈條,茶廠規模也從“千畝”發展到“萬畝”。
從“小作坊”到“大產業”,從“單一種植”到“全鏈融合”,在貴州,如“保基茶”這般實現騰飛的茶企並不鮮見。稅務部門以政策紅利為杠杆,以服務創新為抓手,推動茶產業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發展,讓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
近年來,新茶飲成為消費增長最為快速的行業之一,連續5年位居“中國茶業百強縣”榜首的遵義市湄潭縣也積極招引相關企業落戶,以“傳統茶+新茶飲”雙輪驅動的模式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當地稅務部門組建“蜜蜂志願服務隊”,為企業提供24小時涉稅咨詢服務,針對性為企業答疑解惑,提前預警潛在風險,確保稅收優惠政策紅利直達快享。
“近五年,我們享受各項稅費減免金額累計超500萬元,‘真金白銀’的支持讓公司在產品研發、原材料品質等方面的競爭力顯著提升,目前生產線已增加至24條,茉莉茗香、蜜桃烏龍等多款新式茶飲廣受好評,與100余家品牌公司、10萬余家門店建立了長期供應合作關系,市場‘輻射’到全國各地。”貴州春水堂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子豪欣慰地說道,在稅務部門的多方位幫助下,公司不僅減輕了負擔,更有更充足的底氣爬坡過坎、乘風而上。
國家稅務總局鳳岡縣稅務局走進茶海,全力打造“稅務+景區+游客”立體宣傳模式。曾令龍
“中國富鋅富硒茶之鄉”鳳岡縣的老牌茶企貴州省鳳岡縣紅魅有機茶業有限公司也在“稅力量”支持下勇闖新賽道。鳳岡縣稅務局為企業定制《茶葉行業稅費服務指引》,著重解讀電商平台推廣運用過程中的涉稅賬務處理。企業依托稅務部門推出茶青收購、生產、銷售全流程監管app,建成“茶園+加工+電商”一體化鏈條,2023-2024年,企業電商銷售額突破1579萬元。
創新茶科技:稅智點燃“躍遷”引擎
享有“中國紫茶之鄉”美譽的黔西南州望謨縣,近年來崛起了一座與眾不同的茶廠,望謨縣郊納八步農業綜合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在這裡建成了日吞吐茶青1.2萬斤的智能化工廠,加工的卻不是常見的紅茶綠茶,而是以茶入酒,發展茶酒產業。
“我們利用古紫茶樹的茶葉釀造特色茶酒,融合了茶的清幽與酒的濃烈,口感獨特,余味悠長。”公司法人唐仲智介紹道,“通過無性繁殖技術,我們成功將八步紫茶種植面積擴大至1.5萬畝,並使用無人機盤旋監測茶樹長勢,智能傳感器實時回傳土壤數據,確保茶酒產業得到足量、優質的原材料供應。”
“茶酒”的出現,進一步提升了茶葉的附加值,為茶產業“躍遷”發展探索出了全新可能。望謨縣稅務局針對古茶產業鏈條長、涉及稅種多的特點,創新“鏈條式”服務模式,挑選業務骨干組成稅費服務團隊,著力構建“政策精准推送—需求快速響應—效應動態分析”的稅務服務閉環,在採摘、加工、銷售等環節為茶企提供精細服務,確保企業用活用足優惠政策。
“近兩年我們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超300萬元,自主研發的茶酒釀造工藝,月產量1000斤都供不應求。”唐仲智表示:“是稅惠‘禮包’讓我們敢闖敢試,科技讓古茶樹煥發新生!”
六枝稅務局“稅宣服務隊”隊員向茶企人員講解政策。張欽願攝
如今的貴州,“智慧工廠”“數字茶園”星羅棋布,科技創新正驅動這個“產茶大省”向“茶業強省”大步邁進。貴州稅務部門創新推出“一產業一指引”專項服務,針對茶產業量身定制《茶產業稅費操作指引服務手冊》,為黔茶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之翼。
“我們在創新上下了大力氣。比如去年,我們研發的‘減少茶葉破碎的茶葉制作工藝關鍵技術研究’,通過推動茶葉加工工藝改進,獲得貴州省職工‘五小’優秀創新成果優秀獎。”貴州省雷山縣腳堯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先海介紹,近五年公司累計享受稅費減免240余萬元,這些資金已轉化為自動化生產線和專利技術。
從家庭作坊到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吳先海坦言,腳堯茶業能用四十年完成“三級跳”,雷山縣稅務局的“茶園服務管家”功不可沒:“稅務局選派業務能力強、溝通技巧熟的稅收管理員定期問需問求問計,幫助我們應享盡享稅收優惠政策、規范賬目管理,為我們解答涉稅問題,排除涉稅風險。尤其是通過稅收大數據流分析,讓我們得以精准布局市場,開發出腳堯銀球茶、腳堯清明茶和腳堯紅茶等新品,五年銷售額增長3倍。”
而針對茶企普遍面臨的融資難題,貴州稅務部門持續創新優化“銀稅互動”服務舉措,定向輔導企業完善財務管理,助力信用等級修復提升,將企業的納稅信用轉化為融資額度,化解了茶企業因財務不規范、抵押物不足、信息不透明等原因而產生的融資難題,實現“以稅促信、以信換貸、以貸扶企、以誠辦稅”的良性循環。據統計,2024年以來,6戶茶企通過“銀稅互動”獲得貸款194萬元。
“我們建立了‘園區服務站+稅企直聯點’雙軌機制,通過‘助茶小分隊’實地走訪、‘茶園稅收小課堂’現場教學、‘線上雲輔導’即時答疑等方式,確保稅惠政策落實落細,助力千載茶香永流傳,萬企騰飛向未來。”貴州省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貴州稅務將繼續深化“政策扶持+服務優化”雙輪驅動,護航茶文化傳承、茶產業升級、茶科技創新,為落實省委、省政府打造茶產業成為千億產業的安排貢獻更多稅務力量,讓黔茶香飄世界。(周莉、李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