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開陽: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2025年04月22日09:28 |
小字號

2024年,開陽縣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29.4萬畝,林下經濟全產業鏈產值14億元,林下經濟畝均產值4764元,帶動3000戶農戶人均增收3000余元。同時開陽縣先后獲得“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封山育林先進縣”“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全省全域森林康養示范縣”等稱號。這些數據和榮譽的背后,是林下經濟對傳統農業邏輯的顛覆——由此可以証明,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並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共生的雙贏選擇。

圖為:開陽縣雲山茶海晨景.jpg

開陽縣雲山茶海晨景。

近年來,開陽縣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優勢,培育和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林業綜合效益,推動林下經濟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有效促進綠色轉型、產業賦能、興林富民。

林下種植,開啟林業好“錢”程

“林場裡的100畝羊肚菌是公司新嘗試種植的作物,去年12月播種,現在八成的羊肚菌可採摘,晚上做夢都是在摘羊肚菌。”貴州富黔硒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龔昌榮說道。

這是開陽縣林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圖為:羊肚菌種植基地 (2).jpg

羊肚菌種植基地。

開陽縣充分發揮縣域森林資源優勢,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高質量推動林下經濟綠色、健康、持續、科學發展。

創新種植模式。採取“林+藥”“林+果”和“林+苗”等產業種植模式,以發展林下種植特色產業為重點,在高寨鄉扛寨林場大力發展中藥材、羊肚菌、太子參等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同時,在龍水、米坪、花梨、馮三等鄉鎮發展以蜂糖李、枇杷、柑橘等為主的林下產業,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

拓寬就業渠道。利用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業,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在發展林下種植業時需要大量的用工,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不斷增加農民收入。貴州乾藏中藥材有限公司基地裡務工高峰期有40至50人參與勞作。去年,基地總共發放了70余萬元的農民工工資,讓村民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以林下經濟發展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我一直都在這個中藥材基地務工,這段時間是春耕春種的時候,我們在基地裡種植中藥材,像我們今天種的這個是竹節參,我們種植之后還要開展施肥,從種植一直到採收我們都有活干,我們收入一天100元,在家門口就能就業。”開陽縣高寨鄉杠寨村村民楊武蘭說道。

林下養殖,打開致富“金鑰匙”

近年來,開陽縣採取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方式,盤活林地空間,大力培育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打造林下養殖業發展示范樣板和高地,協同推進生態保護和綠色富民。

圖為:林下香豬產業.JPG

林下香豬產業。

林地資源“再生金”。盤活林地資源,整合生產要素,引導群眾發展林下養土雞,抓好小香豬、中華蜂等現代養殖產業發展,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養殖產品品牌和特色養殖產業,提升林地綜合經營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生態優勢“再轉化”。創新“林+禽”“林+畜”“林+蜂”等的發展模式,黔鵬俊馳生態農場積極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飼養土雞的生態養殖新模式。土雞可除草、除虫,果樹和蔬菜不用噴洒農藥除草除虫,雞糞可用作肥料,在提高果樹、雞蛋附加值的同時,也建立起蛋雞與果林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環。開陽縣南龍鄉圍繞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方式,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經濟優勢、品牌優勢,在土香村發展生態小香豬產業。暮春時節的南龍鄉土香村天氣漸暖,鐘元海養殖場內,飼養員的一聲聲吆喝,一頭頭身材圓滾滾、毛色油亮的小香豬應聲從山坡、樹林蜂擁而來。

林下旅游,賦能康養“新活力”

開陽縣立足生態有機特色優勢,不斷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托海拔高、森林覆蓋率高、負氧離子濃度高的生態優勢,努力做大做強農文旅產業。

圖為:雲山茶海“康養+”.jpg

雲山茶海“康養+”。

延伸康養產業鏈條,激活發展“新動能”。堅持把生態理念貫穿摘茶、管茶、制茶、賣茶的全產業鏈,推進茶旅一體化建設,形成集茶園觀光、茶葉採摘體驗、茶葉加工、旅游購茶為一體的“以茶帶旅、以旅促茶”的格局。在開陽“十裡畫廊”八景之一的“雲山茶海”,二十年前是一片荒山荒地,如今變成5000余畝生態有機茶園,駛向鄉村旅游快車道,實現“一片土地,兩種產值”。同時,在雙流鎮充分挖掘氣候、生態、文化等優勢,打造康養旅居品牌,著力推進鄉村民宿品牌化、產業化、特色化發展,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茶旅是相互促進的作用。茶園作為旅游目的地,讓游客感受體驗採茶、制茶、泡茶的樂趣,同時旅游又帶動茶葉和當地農產品的銷售,也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的發展,凸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雲山茶海基地負責人曹以杰說道。

打造體驗融合項目,激活發展“新活力”。依托優越的生態環境、田園風光等資源優勢,探索打造叢林探險、叢林餐廳、農耕體驗、騎行體驗等森林康養體驗融合項目,進一步激發體旅融合的產業特征和發展潛力,以南江大峽谷、猴耳天坑等為載體,積極推出飛拉達、大秋千體驗、叢林穿越等極限挑戰項目,持續開展休閑漂流和自然越野漂流賽活動,吸引省內外漂流活動愛好者參加賽事,增強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景區成為諸多明星和網絡大V爭相打卡的旅行目的地。實現產業興、環境美、村民富,鄉村振興正強勁推進。

林下康養,打造旅居“新標杆”

依托優越的康養資源稟賦,將文旅康養產業與地方產業融合發展,圍繞夏季候鳥式養老棲息地,探索“康養+”“+康養”的互動發展模式,促進康養與旅游、養老、醫養等產業全方位、深層次融合發展。

圖為:水東鄉舍.jpg

水東鄉舍。

旅居發展“加速跑”。打造一批集“游、文、醫、養、食、宿、購”於一體的康養度假基地,延伸集觀光、運動、休閑、康養、中醫保健等於一體的產業鏈條,助力全域旅游發展。目前,開陽縣林下經濟經營主體企業45家,農民合作社7家,國有林場2家,其中貴州水東鄉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省級林業龍頭企業。

“龍廣村有24戶做旅居,一到六七月份的龍廣村旅居的房間已經全部爆滿,老百姓用自己的閑置房改造旅居最多的有18間房一戶,最低的有6間房,避暑季,老百姓增收最低的有6萬元,最高的有40萬元,今年預計新增20戶。”南江鄉龍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陶大模如是說道。

利益聯結促發展。貴州水東鄉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採取“三改一留”模式,在最大限度保護青山綠水、留住鄉愁的基礎上,把閑置房改為經營房,自留地改為體驗地。建立起“622+1”利益聯結機制,經營后社會資本投資方分紅60%、農戶分紅20%、公司分紅20%,公司再從其收入中提取10%反哺村集體,形成多方共贏格局。開陽縣水東鄉舍爭取資金自然教育基地提升建設項目資金50萬元,新增建設自然教育電子科普牆1個、制作自然教育電子課件3個、設計編印自然教育科普讀物3本1000冊。

重塑康養新生態。強化康養資源接入,提升旅居服務支撐力,有效推進醫保異地就醫結算在重點旅居村寨落地,與縣級醫療資源合作,推動與縣中西醫結合醫院專業合作落地,探索在河灣溫泉引入中醫理療坐診、針灸、推拿及慢性病治理等特色中醫康復項目,為旅居群眾打通康養消費“最后一公裡”。加速鄉村旅居產業的市場化運營進程,深化與海侶旅居合作,引進鄉村旅居運營宣傳招商主體,加大廣苗公司與閑置資產的盤活力度,整合南江大峽谷梯子岩酒店、大數據培訓中心、水東鄉舍閑置房源和南江水上樂園溫泉酒店等資源,推動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圖/文 楊剛)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