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水縣井壩村:探索治理新路 鄉風文明煥發新氣象

“以前月月湊份子錢,現在手頭寬裕多了!”站在自家干淨整潔的小院裡,二裡鎮井壩村村民余大姐笑著算起經濟賬,“省下的錢給娃買了學習資料,還能添置幾件新衣裳。” 自今年2月井壩村推行移風易俗新舉措以來,像余大姐這樣感受到生活變化的村民不在少數。這場從“人情債”突圍的鄉村治理實踐,正讓習水縣井壩村煥發出嶄新的文明氣象。
村民簽訂抵制濫辦酒席承諾書。習水融媒體中心供圖
走進井壩村村委會,牆上的《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篇》格外醒目。這可不是一紙空文,而是村民們自己“議”出來的規矩。“去年光‘升學宴’‘生日酒’就趕了10多場,錢包癟得快,人也累得慌!”在村民大會上,大伙你一言我一語倒苦水。井壩村黨支部書記周會順勢組織10余場群眾會、院壩會,讓村民們圍坐在一起,掰著指頭討論 “哪些酒席該辦、禮金怎麼管”。“嫁女娶媳婦是大事,該辦!但娃娃過個三歲兩歲也要擺酒,實在沒必要!” 村民老吳的提議,得到了滿堂喝彩。最終,喬遷、滿月等6類違規酒席被列入“負面清單”,“隻辦紅白事,不辦其余事”的規定,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成了全村人共同遵守的鐵律。
“簽了字,就得說到做到!”村民老周把《抵制濫辦酒席承諾書》端正地貼在堂屋牆上,“現在親戚朋友想辦‘無事酒’,我直接指著承諾書勸,大家也都理解。” 除了承諾書,每戶還領到一本“禮金登記本”。村民余大姐翻開本子,上面詳細記錄著每次人情往來:“以前隨禮全靠腦子記,有時候忘了還禮,容易鬧矛盾。現在本子上記得清清楚楚,賬目明了,心裡也踏實!
井壩村村民圍坐參與移風易俗群眾會。習水融媒體中心供圖
村裡的“紅白理事會”成了移風易俗的“硬核”監督力量。45歲的黨員萬大哥是理事會成員,他拍著胸脯說:“誰家要辦酒,我們提前上門‘過篩子’,超標擺席、低俗鬧婚,堅決不行!”談及激勵機制,周會介紹:“我們設立了文明積分獎勵,對年度模范遵守規定的家庭,每年獎勵 50 文明積分﹔70歲及以上老人若不辦‘滿十’壽宴,一次性獎勵 200 積分,這些積分能兌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這個機制就是要讓守規矩的村民得實惠,引導大家主動參與移風易俗。”
數據最能說明變化,自移風易俗工作開展以來,井壩村僅辦理婚喪酒席5場,同比減少約30%,每戶人情支出明顯降低。曾經因頻繁隨禮而愁眉苦臉的村民們,如今臉上洋溢著輕鬆的笑容,大家聚在一起談論的不再是哪家又辦了酒席,而是如何把日子過得更紅火。而村裡的農家書屋成了新“打卡地”,放學的孩子在書架前翻閱書籍,廣場上,廣場舞的音樂聲和歡笑聲此起彼伏。“村規民約不是‘牆上畫’,而是實實在在的好日子!”村民們的感慨,道出了對文明新風的真心擁護。
從“人情負擔” 到“文明新風”,井壩村的實踐証明,隻要尊重群眾意願、創新治理方式,就能讓移風易俗真正落地生根,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張朋、謝永恆、袁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