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興仁市:團結奮斗謀發展 石榴花開滿城芳

2025年04月11日14:52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我是來自馬馬崖鎮的基層工作者,我要多做實事、做好事,努力促進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青春力量。”

清明過后,春光明媚。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仁市第三中學禮堂裡,一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比賽正在激烈進行。來自興仁市各鄉鎮(街道)、部門的演講員們,以身邊人、身邊事講述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典型故事,精彩的演講不時贏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1、演講活動。  陳湘飚攝

演講活動。 陳湘飚攝

近年來,興仁市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凝心聚力,守正創新,從文化浸潤到產業發展,從示范引領到全域共建,全力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建工作。奏響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強音,繪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畫卷。

文化鑄魂,編織民族團結進步“同心結”

“銅鼓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鼓面上的圓圈就像各民族兄弟手拉著手,緊緊團結在一起,形成同心圓,永遠圍繞著中心的太陽轉。”屯腳鎮銅鼓村銅鼓表演隊隊長王升浮說。

2、銅鼓表演。  興仁民宗局供圖

銅鼓表演。 興仁民宗局供圖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精神引領,傳承紅色基因。興仁市強化精神建設,全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脫貧攻堅精神,高質量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傳承紅色基因。建成海河紅軍戰斗遺址公園展示中心,被命名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非遺保護,守護文化根脈。將“非遺”傳承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相結合,傳承和保護優秀民族文化。用好“六月六”“八月八”等民族節慶,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集市”活動,向全市人民展示民族特色的服飾、刺繡、蠟染、剪紙、中醫藥、薏仁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苗族“板凳舞”大賽,各民族同胞同台表演,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良好氛圍,增強文化認同。目前,興仁市擁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6項、州級52項、市級23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省級4人、州級18人、市級151人。

“三交”潤心,構筑共有精神家園。以“五旗五徽五認同”活動為載體,落實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校園,增強中小學生“五個認同”,興仁市第七小學獲貴州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校命名。開展“百姓大舞台,民族大聯歡”系列活動,引導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以主人翁身份積極參加各類活動。累計開展文藝演出50余場,展演節目500余個,吸引群眾觀看20余萬人次,架起各族群眾情感橋梁。用文化滋養民族團結之魂,以節日為媒,引客旅游。以民族特色村寨鯉魚村,鷓鴣園村等為載體,推動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

共同富裕,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新路子”

“薏仁米是藥食兩用的健康食材,我們生產了薏仁米花,薏仁紅豆粉等產品,今年薏仁米銷量比去年增長近50%,可以說‘興仁薏仁米’讓全球共享!”貴州薏源尚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臏介紹。

3、薏仁米產業。  興仁民宗局供圖

薏仁米產業。 興仁民宗局供圖

興仁市立足當地資源,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企聯盟”,搭建東西協作“致富橋”。搶抓東西部協作機遇,積極拓寬就業渠道,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務輸出就業路子。興仁市人社部門主動擔當“紅娘”“保姆”角色,通過與廣東、浙江、福建等人社部門對接企業,探索跨省“村企聯盟”模式,形成勞動力組織、輸送、就業一條龍機制,促進各族群眾穩崗就業。2024年,開展勞務協作培訓班29期,組織32個村通過“村企聯盟”輸送農村勞動力3.64余萬人。

“薏鄉”產業,吹響鄉村振興“新號角”。立足山地實際,寫好特色文章,做大特色產業。圍繞薏仁米、興仁小黃牛等山地品牌,帶動全產業鏈轉型升級。“興仁薏仁米”先后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中歐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18項榮譽,暢銷海內外。薏仁米市場份額佔全球的70%以上,成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薏仁米種植、加工、產品集散地,掌握全球定價權。全市有薏仁米加工企業(作坊)470余家,周邊各縣共有5萬余戶20萬余人參與種植,帶動約2萬人從事加工貿易實現增收。

4、鋁合金板帶材。  興仁民宗局供圖

鋁合金板帶材。 興仁民宗局供圖

“鋁都”成效,新型工業一體“快發展”。聚焦“貴州鋁都”發展定位,大力發展煤電鋁一體化產業。著力打造“以煤發電、以電產鋁、以鋁帶產”的可持續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2024年,興仁市煤電鋁一體化產業實現產值255億元,直接解決就業超5100余人,帶動就業1.2萬余人。

創新載體,激發全域共同創建“原動力”

“我們鯉魚村建設得越來越漂亮,每年‘八月八’節日,各民族的群眾都來這裡過民族風情節,大家都是一家人,一起共跳‘板凳舞’。”屯腳鎮鯉魚村苗族村民楊國元自豪地說。

5、民族風情節。  陳湘飚攝

民族風情節。 陳湘飚攝

興仁市高度重視示范點建設,通過打造典型,實現示范引領,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鯉魚村就是典型代表,先后榮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文明村寨、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稱號。

培塑典型,奏響“主旋律”。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創建工作,鼓勵各單位爭創一流,走在前列,深入挖掘各類先進典型人物和事例進行廣泛宣傳。2024年9月,屯腳鎮鯉魚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田錦華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市及時開展模范人物的學習宣傳活動,組織田錦華等先進典型登台宣講,用身邊人感染帶動一片人,形成學模范,爭先進的濃厚氛圍。

示范帶動,傳遞“好聲音”。聚焦主線,宣傳民族宗教政策,把東湖公園打造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公園,被省民宗委命名為貴州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常態化利用五月、十月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開展系列活動,組織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比賽等,傳遞民族團結好聲音,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

共同參與,架起“連心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意識形態、網絡管理、對外宣傳等工作,倡導各族群眾共同參與移風易俗,樹立良好社會風尚,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形成全社會共建共享生動局面。

征程萬裡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興仁市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探索新路徑,讓民族團結之花在“薏鄉”大地常開長盛。(陳湘飚)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