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貴定:生姜種植 點亮鄉村“姜”來

搬運姜種、翻犁土地、排布姜種、施撒肥料……眼下正值春耕備耕關鍵期,在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昌明鎮,數十名群眾穿梭在田間地頭,有條不紊地開展黃姜種植,分工協作默契十足。
村民在谷凌村黃姜種植基地勞作。
在昌明鎮都六村高標准農田裡,種植大戶龍玉開忙個不停,奔走在壟間傳技授藝。他介紹道:“種植黃姜,壟地的深度和寬度最為關鍵,深度在25到30公分左右,間距不能超過15公分。今年計劃在都六村種植120畝貴州二黃姜,預計畝產可達6000斤左右,採收后將採取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方式,銷往惠水及湖南、重慶等地區,總產值可達150萬元。”
都六村黃姜種植基地。
據了解,都六村始終堅持黨建示范引領,採用“種植大戶+村合作社+農戶”的農田流轉模式,以每畝950元的價格流轉120畝農田用於種植黃姜。
都六村群眾在種植黃姜。
“種植黃姜帶動了本村群眾就業,基地每天用工達30人,大約持續15天,用工期間每人可收入1800元。”都六村村委會副主任王水平表示,引進黃姜種植項目,既能盤活村裡閑置農田,又能讓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和就近務工實現雙渠道增收。
谷凌村群眾正在搬運黃姜。
而在谷凌村生姜種植基地裡,同樣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來自惠水縣的生姜種植大戶蔡順華介紹,這次在谷凌村計劃種植150余畝貴州二黃姜,收益可觀。“我們還積極對接村委會,組織本村及周邊村30余名群眾在基地務工,每天用工成本在4000元左右。”
種植大戶在指導黃姜種植。
昌明鎮積極引進黃姜種植產業,在都六村、谷凌村、桐蕩村等3個村流轉近400畝農田用於規模化種植黃姜,通過建立“產銷一體化”經營體系,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准化生產和訂單化銷售。
近年來,昌明鎮扎實推進春季田管、春耕備耕等工作,依托資源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引進高效益經濟作物,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未來,昌明鎮將持續優化特色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條,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強勁動力,讓產業興農之路越走越寬。(圖/文 潘佩佳、毛清、曾入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