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人民日報看貴州

全力以赴擁抱每一個人物(創作談)

曹海玲
2025年04月10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貴州民族文化的斑斕和豐厚,是藝術創作的富礦。新近創作完成的花燈劇《百鳥朝鳳》,我將目光與心力聚焦於寫人,傾注筆力揭示人性之真之美,讓人物經歷屬於她“這一個”的生活真相,而不是將重點放在寫嗩吶這門傳統技藝的傳承。創作的機緣,讓我有機會走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有機會走進他們紛繁斑斕的生命歷程和精神世界,並全力以赴去擁抱每一個人物。

記得創作黔劇《臘梅迎香》時,我第三次深入麻懷村,走進了女強人鄧迎香真實的內心。她向我盡情述說著她帶領全村鑿山開路的最初原情,竟是她那永遠走不出大山、沒有機會救活的孩子。“當我感到幾個月大、生著病的小娃在我背上漸漸冰冷,我對山是那樣恨。”當她說這句話時,她那迎風落淚的面容我至今難忘。我為自己找到了這個人物最真實的、散發著人性力量的情感視角而徹夜難眠,並將之貫穿全劇。

時代的變化終究體現在人的變化上。從寫事的戲劇創作轉到對寫人的生命價值以及內心精神關照,是我創作上的一個轉變。敘事中,我努力深度開掘人性之光和人性力量,追求戲劇整體的詩意、情境的意蘊,甚至由此而帶來的哲理思辨。

舞劇《蝴蝶媽媽》取材於貴州苗族古老文化中“蝴蝶媽媽”創世紀的民族傳說。在創作中,我們被一個苗族流傳千百年的民俗故事深深震撼,找到了民族文化的“根”:孩子出生,家人會為他種下一棵樹,當他離世,把樹砍下來,當作他的陪葬品,一起入土,陪伴孤獨的靈魂,而后再種一棵樹。人與樹,樹與人,在自然輪回的妙音裡,生命再次延續而美麗。苗家祖祖輩輩對自然充滿敬意,他們取水要留水,摘果不摘盡,伐樹要留根,他們信奉一切生命都有母親。

創作過程中,我們從民族文化的“根”中提純、淬煉,賦予民族文化文學性表達。不僅簡單演繹神話故事本身,而且在苗族文化歷史上做延展,圍繞創世記憶展開生與死、離與歸背后蘊含的“萬物有靈,天人合一”內涵。

當日新月異的新技術被廣泛地運用到舞台藝術創作中,它的迅速發展給我們創作的守正與創新提出了新的課題。深耕人性化敘事,要努力做到更扎實、更有品質,避免科技炫目而內容平庸。我們的創作既要擁抱科技變化,更要堅守藝術定力。

如果一部戲能像一粒種子,在兩個小時的演出中種進人們的心裡,讓曾經在他們生命中閃爍過的藝術之光,在某個時刻撫慰心靈、激勵奮進,就是這粒藝術種子開出的花,就是藝術創作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為一級編劇、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

原刊於《人民日報》(2025年04月10日 第 20 版)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