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這一平台如何搭橋?

2025年04月09日14:42 |
小字號

發布企業技術需求、推介高價值專利、路演前沿科技成果、簽約產學研合作……4月8日,第二屆貴州科學城科技創新暨“四城”聯動交流周啟動儀式暨“四城”科技成果供需服交流活動舉行。

活動上,貴州省技術轉移中心副總經理洪旭發布2025年首批貴陽貴安企業技術需求清單,涵蓋富礦精開、生物醫藥等領域的51項需求,成為企業升級與科研攻關的雙重指引。

貴州電網採用“先用后付+銷售額提成”模式,推動21項技術轉化﹔通過“科學家+企業家”模式共建哈工大新材料實驗室﹔實施跨區域合作幫助國塑科技搭建平台……洪旭用三個案例勾勒出貴州技術交易市場的“撮合”能力。

洪旭表示,貴州技術交易市場建立以“挖需—匹配—撮合”為核心的技術交易機制,結合貴州科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營試點,組建服務隊入企挖掘需求,通過“線上+線下”平台組織企業與北上廣高校對接,實現成果轉化,有效破解企業“找技術難”痛點,推動技術要素精准匹配與雙向流動。

“專利不能躺在櫃子裡‘睡大覺’,要搬到貨架上、用到生產中。”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二級調研員王曰洪表示,過去貴州專利轉化率較低,症結在於“供需信息不對稱”,而貴州科學城搭建的平台就像“技術超市”,不僅提供專利清單,還配套技術經理人“一對一”服務,在這裡,每一項高價值專利都能找到“最佳拍檔”。

在科技成果推介環節,三項“硬核”技術展示了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躍遷路徑。中南大學馬舉教授團隊的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通過毫米級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預警地質災害,其技術已應用於畢節、開陽等地﹔貴州大學姚夢琴副教授團隊的“微納米功能粉體連續制備技術”,通過微反應裝置精准調控工藝,解決傳統粉體粒徑不均、效率低等問題,並聯合企業推進產業化,加速磷化工領域技術升級﹔貴州理工學院徐佑林教授團隊帶來的煤礦巷道支護與沿空留巷技術體系直擊貴州煤炭產業痛點,通過高強材料與智能裝備提升煤礦開採效率,其技術已在20余個煤礦應用,多回收煤炭超百萬噸。

在隨后的簽約儀式上,貴州科學城與貴州省人才大市場、5家技術轉移機構簽約,這標志著貴州科學城的創新生態圈進一步擴大。

“今天的簽約不是終點,而是‘鏈式服務’的起點。下一步,我們將圍繞科技研發、孵化轉化、產業培育、生產服務等方面,做好‘技術紅娘’,當好‘轉化保姆’,將貴州科學城打造成創新之城。”貴州科學城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科技創新非“獨奏”,而是“交響樂”。近年來,貴州科學城緊盯“最后一公裡”難題,構建“一張網一平台一生態”產業服務體系,以體系之“通”破轉化之“痛”。

當企業技術需求在發布廳精准對接,當高價值專利在洽談區找到“婆家”,當科研成果在市場實現轉化……一幅“創新資源加速集聚、成果轉化高效暢通、產業創新活力迸發”的生動圖景正在貴州科學城鋪展,這座連接實驗室與市場的“橋梁”,正讓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王軒禹)

來源:貴陽市高新區官網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