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寧:以茶興業 以茶富民

滿目茶山綠,隨風婀娜姿。
四月的鎮寧,茶香馥郁,連綿起伏的茶園裡,叢叢茶樹在雲霧之間吐出新芽,茶農們腰挎竹簍穿梭茶山間,指尖在茶樹頂端輕盈跳躍,縷縷茶香沁人心脾。
地處北緯26度的鎮寧自治縣,與印度大吉嶺、福建武夷山同處世界三大黃金產茶帶,盛產干淨好茶。2024年,全縣茶葉投產茶園面積6.56萬畝,茶葉產量0.41萬噸。全縣有機茶葉認証面積2466畝,產值5.85億元。
一個典型的西部農業縣正在成為產茶大縣,其發展背后的密碼是用好歷史賜予的茶文化,不斷擴大茶規模、創響茶品牌,用一片“金葉子”譜寫出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以茶興業,一杯好茶香四方
霧繞青山枝葉綠,眾人背簍採茶忙。清明過后,鎮寧自治縣江龍鎮茅草村茶園滿眼翠綠。茶農們正抓緊採摘鮮茶,一派忙碌景象。
鎮寧江龍鎮滿山的茶園。
“從3月初開始茶園進入採摘期,今年的春茶長勢喜人,品質很好。”茅草村黨支部書記楊樹森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他說:“我們村茶葉種植面積4800畝,主要種植江龍傳統的‘江龍小團葉’,其特點是色澤綠潤、湯色嫩綠明亮、滋味甘飴醇厚、口感清香,特別適合制作高品質的綠茶,深受消費者喜愛。”
作為鎮寧茶葉的主產區,江龍鎮茶文化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洪武年間,這裡生產的“江龍白沙茶”就有進貢的歷史記載。明朝時任貴州提刑按察副使沈痒在《貴州圖經新志》中提到:鎮寧州茶,州境皆出,茶葉大而味美。
一縷茶香穿越歷史,浸潤鎮寧大地。
傳承深厚的茶文化,借助海拔高、雲霧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得天獨厚氣候。近年來,鎮寧自治縣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大力發展茶葉產業,致力於將茶葉產業打造成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色招牌”。
選育茶樹品種,提高茶葉質量。選育好的茶樹品種是茶葉產業穩固發展的根基,鎮寧通過良種繁育、精心選育,重點選擇種植“江龍小團葉、福鼎大白、龍井系列、黔湄系列、黃金葉、安吉白茶、烏牛早”等品種,不斷提升茶品質。
推動標准化茶園建設。按照“品種優良化、建設標准化、發展園區化、設施配套化”的思路,狠抓示范基地建設、茶葉園區建設和生態茶園建設。
一葉香而茶業興。目前,在鎮寧,除種植核心區江龍鎮以外,本寨鎮、革利鄉、沙子鄉、募役鎮、白馬湖街道、扁擔山鎮等鄉鎮均有茶葉種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7.66萬畝,生產的茶葉產品已銷往貴陽、北京、浙江、上海、內蒙古、江蘇等地。
以茶為媒,一批品牌正創響
2018年11月,貴州秋季斗茶大賽上,鎮寧自治縣江龍浪風關白沙茶業有限公司選送的古樹綠茶斬獲“金獎茶王”稱號。
2020年4月,貴州省春季斗茶大賽上,鎮寧自治縣山和水茶業有限公司選送的古樹綠茶獲古樹茶類“金獎茶王”稱號。
2023年11月,鎮寧自治縣黔龍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江龍紅”榮獲“第十四屆國際名茶評比”大賽金獎。
.......
一個又一個榮譽背后,是鎮寧茶葉產業創響品牌的奮斗歷程。
曾幾何時,鎮寧茶葉沒有好的品牌,市場銷路打不開,茶農收入上不去,如同一顆顆散落的珍珠,雖光彩奪目,卻不能串珠成鏈,成為富民產業。
“隻有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才能推動鎮寧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從成立鎮寧自治縣黔龍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帶領群眾發展茶葉產業那一天起,創品牌這一信念就默默地在企業負責人王江林心裡扎下了根。
黔龍茶業作為鎮寧茶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其集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及旅游開發為一體,以示范帶動群眾增收為宗旨,推動鎮寧茶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轉變,創立自主品牌有“江龍茶”“江龍紅”“雲頂仙毫”“苗家雲霧”等10個系列,2024年產值突破1500萬元。
貴州眾鑫富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茶葉生產車間。
在位於鎮寧扁擔山鎮的貴州眾鑫富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目前正致力打造貴州茶產業名片“茗錦潤茶”,對標國內知名上市企業,全力打造成為貴州第一家主板上市茶業企業。
“產業要發展,品牌是關鍵。”貴州眾鑫富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白仕敏表示,鎮寧茶葉的品質很好,但在以前缺少叫得響的品牌。目前,發展茶葉品牌已逐漸成為鎮寧茶企的共識。
打造茶葉品牌,是必然趨勢,也是重塑鎮寧茶產業的關鍵之舉。黔龍茶業、眾鑫富茶等龍頭企業對茶葉品牌的認知,正是多年來鎮寧著力推進茶產業發展路徑的縮影。
鎮寧民生茶葉種養專業合作社茶葉加工廠工人正在包裝新茶。
近年來,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和茶農自我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廣泛分布在黔山秀水間的一片片香茗慢慢都有了“名字”。目前,鎮寧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茶葉品牌有“江龍白沙茶”“貴州生態黑茶”“苗家雲霧”“茗錦潤”“浪風關”等19個。
“品牌眾多,但在整體實力上還存在一定差距,亟待培育出國內外著名的茶葉品牌。”鎮寧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威介紹,目前,鎮寧農業部門正引導成立鎮寧茶葉協會,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整合資源,打造“江龍小團葉”公共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
以茶富民,一片葉子富百姓
茶葉一頭連著千萬茶農,一頭連著億萬飲者,是為茶農謀利、為飲者造福的產業,是富民產業也是綠色產業。
新採摘的茶青。
春日氣溫回升,在鎮寧本寨鎮奮箕沖村中浩農業的茶園裡,漫山遍野的茶樹郁郁蔥蔥,村民班雲妹和十幾名茶農正腰挎著竹簍穿梭其中,採摘鮮嫩的春茶。
“自從3年前村裡種上茶葉后,我就在茶園務工。現在正是採茶的時候,一天能採3-4斤,一天能掙100多元。”班雲妹笑著說。
安順市中浩農業有限公司是鎮寧引進的茶葉發展龍頭企業。“我們公司茶山種植規模達5000余畝,現在每天有近200名工人在山上採茶。”該公司經理羅寧波介紹,茶園自2022年打造以來,累計帶動約37500人次就業。
走進鎮寧江龍鎮隴西村,茶農黃坤一大早就在茶葉加工坊忙碌著,制茶期間,不時有電話打來。“茶葉今天就能炒制出來,明天就可以送貨。”黃坤一邊忙著炒茶,一邊應付著客商的訂單。
茶農黃坤在自己的茶葉加工坊制茶。
黃坤家種植有12畝茶,每年春茶採摘季是他最忙碌的時候,他的妻子帶著茶農在山上採茶,他負責在自家的茶葉加工坊制茶。“每年大概生產300斤干茶,一年的純收入突破12萬元。”黃坤笑著說。
而在隴西村,與黃坤一樣擁有制茶工坊的農戶超過30家。“全村500戶農戶,至少有200戶農戶種茶賣茶,靠著茶葉每戶每年至少增收3萬元。”隴西村村委會副主任黃龍說。
一片“金葉子”,一條“致富路”,鎮寧自治縣以江龍、本寨、革利、扁擔山為典型代表的鄉鎮均建有標准化茶場,都在不斷書寫著“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的故事。
據鎮寧農業農村局統計,全縣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年帶動3.75萬人(次)通過茶葉產業就業,發放務工工資1875萬余元,戶均增收3.5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立足縣域茶葉資源稟賦,充分發揮茶產業的基礎優勢,做好‘茶產業+’這篇文章,積極探索‘茶旅融合、茶體融合和茶產業+低空經濟’等多元融合發展模式。通過茶產業與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提升茶產業附加值,實現茶園土地價值最大化,經濟價值最大化,構建鎮寧茶產業發展新格局。”王威說。 (文/圖 伍水清、郭黎瀟、李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