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區:移風易俗新風吹散陳規舊習

在貴州西部的六枝特區,一場關於生命儀式的靜默革命正悄然改變著鄉村的肌理。當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碰撞,這裡的人們用智慧和勇氣,在鄉村振興的藍圖上勾勒出新時代的精神圖騰。從“33治喪”的精准破題,到“八大碗”的朴素回歸,再到生態葬的生命禮贊,六枝特區以移風易俗為筆,書寫了一部關於文明傳承與創新的深刻敘事。
大用鎮組織召開“33治喪”群眾會。
在大用鎮涼水井村,穿著紅馬甲的志願者手持小喇叭走村串寨,向群眾宣傳“33治喪”機制。這是大用鎮推行“33治喪”機制,倡導喪事簡辦,著力破除陳規陋習的一個縮影。
“33治喪”機制,就是緊盯“酒席廚師、唱喪先生、委托管事”3類關鍵人員,確保治喪時間3天以內辦結。
大用鎮涼水井村村民陳女士至今記得,去年為母親操辦喪事時,村裡紅白理事會遞來的那張《“33治喪”告知書》——“喪事不超過3天”的條款,曾讓她這個孝女心生忐忑。但當她親眼見証三天內完成庄重簡朴的儀式,省下數萬元開銷時,終於理解了這場改革的深意:“原來體面不在於排場,而在於真心。”
“以前辦一場喪事,前前后后要忙活六七天,現在三天就能體面地送走親人,既保全了孝道,又減輕了負擔。”大用鎮涼水井村網格員劉勝輝說。
大用鎮組織召開33治喪部署大會。
截至目前,大用鎮轄區260戶群眾辦理的治喪活動均簡化辦理,累計縮短治喪時間403天,節約酒席成本188.24余萬元。將酒席廚師、唱喪先生、委托管事三類傳統儀式主導者納入“聯戶長”體系,通過積分兌換、醫療教育優惠等政策,將其轉化為新規傳播者﹔
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從2021年開始推行“八大碗”酒席(即:無論紅事還是白事,所上菜品不超過八碗,每桌餐標控制在200元左右)。
“以前在我們村,無論是喜事還是喪事,一桌要有十七八個菜,就怕來吃酒的人覺得主人家摳門。辦一台酒,光是酒席就需要五六萬塊錢。現在好了,村裡組織開會商定,辦酒,家家隻能上八個菜,成本減了大半以上,也不存在攀比了嘛!”說到辦酒席,村民韋開瓊深有感觸。
月亮河鄉“八大碗”。
自推行“八大碗”以來,月亮河鄉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得到有效遏制,相較以前的大操大辦,每桌餐標從之前的800元、500元降到200元左右,每戶平均節約酒席辦理成本2-3萬元不等,大大減輕了村民群眾負擔。
“從前一桌酒席夠買頭豬,現在一桌錢能辦五桌。”鄉干部算了一筆經濟賬,更算了一筆人心賬:當菜品從18道減至8道,村民反而品出了人情真味。
今年清明前夕,六枝特區仙鶴山陵園的集體生態葬儀式上,沒有焚香燒紙的煙霧,隻有鮮花與鞠躬的靜默。壁葬牆上的二維碼墓碑,讓逝者的故事在雲端永恆。
志願者走村串寨,向群眾宣傳“33治喪”機制。
“土地要留給活人耕種,思念不一定要用灰燼表達。”參與安葬的家屬王先生說。自2015年以來,六枝特區近百名逝者通過樹葬、花壇葬等方式回歸自然,節省土地資源的同時,更重塑了“厚養薄葬”的孝道內涵。
一直以來,受傳統習俗的影響,許多家庭辦理喪事花費多,從靈堂搭設、到流水宴席、再到喪葬用品,每一項都需要大量開銷﹔家屬還要應對各種繁瑣儀式、招待眾多賓客,疲憊不堪。
當繁文縟節被清風化雨,當陳規陋習被文明新風替代。這背后是六枝特區積極響應時代發展號召,全力以赴破除陳舊弊病、精心培育嶄新風尚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六枝特區以破除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為切入點,立足當地實際,結合鄉風民俗,打出了一套移風易俗“組合拳”。
六枝特區仙鶴山陵園的集體生態葬儀式。
如今,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等現象正在隱退,“33治喪”“八大碗”“生態葬”等文明新風悄然盛行,不斷改變著六枝特區人民群眾的方方面面。從殯葬改革到人居環境改善,從移風易俗到產業興旺,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圖/文 謝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