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洞天福地·花海畢節

貴州七星關區:因地制宜盤活農村資產 激活集體經濟“新引擎”

2025年04月01日08:26 |
小字號

近年來,七星關區牢牢抓住“三清五治”這個“牛鼻子”,充分挖掘農村閑置資源資產發展潛能,採取自主經營、出租盤活、參股分紅、發展產業等方式,不斷延伸本地資源價值,成功喚醒“沉睡”資產,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發展林下天麻產業,讓我們集體的荒地變成了寶地。”密林深處,七星關區大銀鎮木瓦村黨支部書記申開龍從堆積著枯枝爛葉的土堆裡採挖出去年埋藏的天麻種,與基地負責人仔細端詳,准備篩選出優良種子進行種植。

林中有寶地,方能長珍寶。別看木瓦村水井灣組這片林子現在有了“山字金”,曾經卻是荒山坡,別說吸引外商投資,村裡人一年都難得進去一趟。

“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勞動力不足,村裡土地撂荒、閑置問題日益凸顯,制約了我們農業產業發展。”申開龍介紹,為了扭轉局面,村支兩委通過開展全面細致摸底排查工作,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引進了森鑫林木專業合作社發展林下天麻產業,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讓村民搭上了致富快車。

“鄉村大有可為,和村裡達成合作之后,我們第一時間選址培育種子,現在已經種下上千畝了。”森鑫林木專業合作社股東樊凱英說:“這些年我們也積累了很多經驗,探索出一些新模式,用袋子和膠桶來栽培,進一步擴產增效,今年計劃土種2000畝,袋裝、桶裝1500畝。”

據了解,樊凱英所說的袋裝和桶裝天麻是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目標,打破傳統種植模式,集約簡單化種植,既循環使用場地,也阻隔了原生土壤中的病虫害,更有利於控水控肥,為天麻增效增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引進有實力、有經驗的經營主體,木瓦村撬動生態資源向經濟優勢轉化,帶領群眾走出了一條適宜、可持續的天麻產業致富路,天麻種植基地還輻射帶動周邊3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

“離家近,打零工也比較靈活,干一天最少都是120元,還能學到種植天麻的技術。”木瓦村村民康正會說,隨著村子發展越來越好,她們務工的機會也增加不少,夏秋可以在附近的烤煙基地務工,春冬就在天麻基地干活,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2023年8月,七星關區提出改革試點,探索推行“三清五治”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工作,許多農村資源資產逐步從“閑置”到“管理”再到“經營”進行轉變,解決了一批群眾所需、百姓所急、民心所向的問題。

林口鎮林前社區老村公所始建於2000年,后來新建辦公場地后退出使用,閑置了一段時間。如何發揮老村公所的價值,村裡對它的信心並不盲目,這裡挨著集鎮中心,人流量較大,除此之外還有硬核的租金價格優勢,通過發布租賃信息后,很快就有個體經營戶前來咨詢,經過協商最后租給一個家電銷售商,每年能為村集體增加2.5萬元的收入。

林前社區老村公所成功“吸金”成為鎮裡的典型,其他村子嗅到了重獲“新生”的氣息,經過摸排摸底,全鎮累計摸排出集體資源資產22處、農業設施設備12套和農戶閑置房屋168套。曾經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的“老破舊”成了“香餑餑”,老客車站出租改造成加工廠、攪拌站改建養殖場……

“因地制宜,通過租賃的方式,盤活鎮、村集體沉睡的資產,把它從包袱變成財富,租金納入三資管理,用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林口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簡穎如是說。

在七星關區,不少閑置資源資產正和林口鎮一樣悄然“蘇醒”。截至目前,全區積極開展集體資源資產、農業設施設備和農戶閑置房屋、圈舍及未利用土地的清理工作,共清理出集體資源資產1690處14.68萬畝66.09萬平方米,盤活閑置資源資產1661處,增加經濟收入6366.64萬元。(蘇忠進)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