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村BA”“村超”之后,貴州省黔東南州打造又一品牌賽事
姑媽籃球賽 快樂又酣暢(建設體育強國)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群山環抱著雷山縣,木鼓廣場上的銀飾叮當聲此起彼伏,苗族少女的裙擺隨著音樂飛舞,侗族大歌的和聲在山谷間回蕩……廣場中央的籃球場上,一場別開生面的“姑媽籃球賽”如火如荼。
用假動作晃開防守球員,抱著籃球跑到對方半場,投籃得分﹔臥倒在球場上,將籃球緊緊護在懷裡,與對方球員相持……一場籃球賽這麼多犯規,裁判哨竟一聲未響,這是為何?
3月14日至16日,黔東南州第二屆“仰歐桑杯”姑媽籃球賽在雷山縣木鼓廣場精彩上演。全州16個縣(市)派出女子五人制隊伍參賽,憑借獨特的比賽規則、濃郁的民族特色,打造了一場既古朴又時尚的文體嘉年華。
結 緣
在苗寨,人們把外嫁的女兒稱為“姑媽”。每逢苗年、吃新節等重大節日,外嫁婦女會買上雞鴨魚肉,結伴返鄉。飯后,從小一起長大的苗族姊妹聚到一起,唱苗歌、踩蘆笙,還會一起打籃球,姑媽籃球賽應運而生。
參賽隊員均為女性,打法不拘一格……因為新穎的形式、歡樂的氛圍,姑媽籃球賽近年來走紅網絡,相關話題瀏覽量過百億人次,成為繼“村BA”“村超”之后貴州又一大群眾體育賽事。
大山裡的少數民族,為何與籃球結緣?“在當地苗族的節日活動中,經常有籃球比賽。”雷山縣中等職業學校原副校長馮昌明一直很關注民族體育活動,他介紹,籃球運動富有對抗性和觀賞性,與苗族人性格中要強的特點十分契合,因此籃球運動傳到苗族地區后,很快便推廣開來。
穿著苗族便裝、盤著苗族發髻,姑媽們在籃球場上奔跑,引來人們駐足觀看。漸漸地,這種女子趣味籃球賽傳播到更多苗寨。“一方面,籃球在我們這裡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農村體育基礎設施越來越好,也助推了姑媽籃球賽的發展。”雷山縣體育事業管理中心主任石芳介紹,此前縣裡做調查,發現約一半村子都在組織姑媽籃球賽。
由雷山縣文體廣電旅游局牽頭,“2024年西江姑媽籃球賽”在西江千戶苗寨舉行,共75個村寨組隊參賽,姑媽籃球賽在更大范圍推廣開來。“參與者不限於外嫁婦女,所有熱愛運動的女性都可以參加。”馮昌明說。
奔 放
兩位姑媽高舉雙手托起籃球,裁判一聲哨響,有時是反應更快的一方將籃球搶走,有時則是力氣更大的一方成功將籃球“拽”走……不同於其他籃球賽開場時的空中爭球,姑媽籃球賽從一開始便自由發揮,趣味性十足。
為姑媽們執裁10多年的劉湖平,去年與雷山縣籃球協會工作人員合力制定了“姑媽籃球賽文明公約”。“球出界、故意用腳踢球、進攻超24秒,違例。”劉湖平介紹,背后推人、拉人犯規。規則看似簡單,但執裁難度不小,要根據場上情況隨機應變。裁判一方面要保証比賽的流暢性、觀賞性,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姑媽們的情緒。“兩位姑媽倒地搶球,如果大家嘻嘻哈哈的,就不用吹﹔眼看有人要生氣了,立馬就吹。”劉湖平說。
當姑媽們嬉笑著滾作一團搶球,他捏著銀哨遲遲不吹響﹔若有人不慎將球投入自家籃筐,引得全場哄笑,他也會在一旁偷笑打趣:“隻要不打人、不把籃球抱回家就行!”
去年3月,有20多年球齡的球員周俊珍參加了黔東南州首屆姑媽籃球邀請賽,“一下就感受到了姑媽籃球的魅力,隨性又熱鬧,撒開膀子玩,非常解壓。”周俊珍說。
苗 味
每次上場比賽之前,周俊珍都會精心打扮,穿上苗族便裝,頭上插朵鮮花。在苗寨裡開了幾家旅拍店的她,賽前會邀請隊友到店裡,讓化妝師為她們化妝,“先不管輸贏,一定要美美上場!”
到苗寨看姑媽籃球賽,被不少游客列入打卡清單。目前,雷山縣舉辦了多場縣、州、省各級別賽事和省外友誼賽,參賽隊伍也從本地擴展到了外省。“我們的主旨就是讓更多女性加入籃球賽,在運動中獲得快樂和自信。”石芳介紹,姑媽籃球賽的名氣越來越大,還帶動了當地文旅發展。
球場邊,解說員李培培聲音高亢。從去年春節的縣級比賽開始,他和幾名雷山縣籃球協會工作人員組成解說團隊,介紹賽場實況、推介當地文旅特色,妙語連珠。隨著賽事級別不斷提升,他的解說范圍也從雷山縣的村寨擴展到貴州的9個市州。
“姑媽籃球賽像一扇窗,讓更多人看到苗族文化和貴州特色。”石芳說。
場上,身著特色服飾的婦女們或懷抱籃球健步如飛,或三五成群笑鬧爭球﹔場邊,蘆笙悠揚,錦雞舞、銅鼓舞輪番上陣,十二道攔門酒的醇香與觀眾的喝彩匯成獨特的苗味交響。傳統頭帕與運動發帶相得益彰,古法藍染與熒光記分屏互相映襯,這場縣城裡的活力賽事,流淌著千年苗韻,躍動著時代脈搏。
原刊於《人民日報》(2025年03月20日 第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