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吉昌屯“抬汪公”,傳承六百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以為元宵節過后,年就算結束了,沒想到在安順吉昌屯,“年”味依舊濃烈。“抬汪公”民俗活動熱鬧非凡,其場面之壯觀,氣氛之熱烈,令人嘆為觀止。
“抬汪公”是屯堡人的一大盛事,祭拜恩祖、祈求來年風調雨順。2月15日是農歷正月十八,安順西秀區大西橋鎮吉昌屯村如期舉行了一年一度“抬汪公”迎新春民俗活動。
悠悠古村落,濃濃屯堡情。當清晨的一縷陽光輕撫大地,吉昌屯,600多年前朱元璋“調北征南”時期留下的軍糧屯,屯堡人居第一大寨,孕育著文化和神秘色彩,沿途道路干淨整潔,風景秀麗,一棟棟石木結構的老建筑在歲月的沉澱下別具古韻,整個村子沉浸在一種緊張而又興奮的籌備氛圍之中。
汪公廟內芒鑼敲響,清脆而響亮的鑼聲瞬間傳遍整個村子,告示著村民們“抬汪公”活動即將開始。此時的汪公神像,身穿秀紫袍子、頭戴烏紗帽端坐正中間,在新袍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威嚴庄重,今年汪公的新袍,其制作工藝精湛,繡工細膩,色彩鮮艷,展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水准,承載著人們對汪公的敬重和對美好生活的祈願。村民們一早來到汪公祠堂祭祀,庄嚴祭祀,緬懷先輩。德高望重的老人進行一系列傳統祭祀禮儀,提前三天開始沐浴素齋的司禮組,虔誠和敬畏的為汪公塑像整冠更衣,請汪公入攆。
中午時分,隨著鞭炮聲、鑼鳴聲、腰鼓聲交織響起,汪公在儀仗隊的護擁下開啟盛大巡游,賜福萬民。整個村子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氛圍之中,吸引了近六萬村民和游客夾道歡迎,現場熱鬧非凡。
巡游過程中,汪公轎攆每走到一戶人家門前,主人家點燃鞭炮以示禮迎,點起香燭,擺上供品、虔誠祈禱,迎汪公賜福,希望汪公能夠保佑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健康、萬事如意。
汪公巡游到吉昌小學門口空地的“神台”歇腳,稍作休息,直到下午四五點鐘,巡游活動接近尾聲,汪公在司禮組的護擁下,沿路施福於屯民,榮返汪公廟。各巡游方陣在指定的位置表演文藝節目聯歡,進行軍帳宴(汪公宴)集中就餐,晚上還有篝火晚會、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人們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喜悅,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延續傳統文化的力量。
據載,汪公是隋唐一位著名的地方官,名汪華,安徽休寧人。生於陳后主至德四年(公元586年)正月十八,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病逝於長安,享年64歲。因其生前的功績和品德,受到廣泛的敬仰和崇拜。明初,“調北征南”和“調北填南”到安順駐守的官兵及家屬的后裔,將家鄉崇奉汪華的習俗也一同帶到了安順。在這片新的土地上,這一習俗逐漸落地生根,並與當地的文化相互融合,經過數百年的演變,最終形成了如今獨具特色的安順“抬汪公”習俗,體現了安順屯堡人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集中展示,2014年12月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在安順這些屯堡村寨中,仍然保留有抬汪公習俗的村寨有吉昌村、狗場屯村、鮑家屯村、東屯村、西屯村、五官屯村、張官屯村等村子,其中以正月十六狗場屯、正月十七鮑家屯、正月十八(汪公誕辰日)吉昌屯的抬亭子最為隆重。
“抬汪公”民俗活動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謠,代代傳唱,經久不衰。
來源:安順市文旅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