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黔東南
“三改”齊發力 “三感”更厚實
——黔東南州扎實推動“水改”“電改”“渡改橋”等重點任務見實效

加快補齊農村消防基礎設施短板,全年265個村寨“水改”和35237戶“電改”任務圓滿完成,有效筑牢了農村安全“防火牆”。
扎實推進“渡改橋”工程,一座座民生橋、致富橋、連心橋,不僅架起了兩岸群眾的出行之路,更鋪就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黎平縣壩寨鄉路團村一景。
民生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
2024年,黔東南州緊抓機遇,積極謀劃,主動作為,切實以實干實績回報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厚愛,扎實有序推進50戶以上農村木質連片村寨“水改”“電改”工作和“渡改橋”工程,確保民生實事、民心工程經得起實踐檢驗、得到群眾認可,持續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出穩穩安全感
走進凱裡市凱棠鎮大坪村,木質房屋依山而建,水管網從山頂的蓄水池鋪設進寨,蔚為壯觀。“以前總擔心房屋著火,現在安裝了消防設施,水時刻充足,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指著連片的木質房屋,大坪村委會副主任張佑杰說。
凱裡市舟溪鎮舟溪村屯上寨“水改”施工現場。熊順才攝
大坪村連片木質房屋位於半山腰,由於水源問題,消防安全一直是村民們的一塊“心病”。張佑杰清晰地記得,2010年,村子裡一戶村民家裡發生火災,大火瞬間燒毀房屋,向周邊蔓延,短短20分鐘,30多棟房屋被燒毀。“沒有消防設施,水源點遠,根本來不及扑救。”張佑杰回憶說。
2024年5月,《貴州省50戶以上農村木質房屋連片村寨消防建設專項行動方案》印發,明確用2年時間,新建、改造完成貴州省50戶以上農村木質房屋連片村寨“水改”889個、“電改”1259個,加快補齊農村消防基礎設施短板。
很快,大坪村迎來消防設施建設,“水改”率先實施,凱裡市住建局、應急管理局、消防救援大隊、水務局等相關部門為專班的工作人員統籌協調,凱裡市國有平台公司—貴州凱裡黔行城市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代建單位,精心選取消防水源、設計水管網路線、消火栓安裝地點等。規劃、設計好路線點位,施工隊於2024年10月進駐,緊鑼密鼓進行施工。
挖溝渠、鋪設水管、安裝消火栓……經過兩個多月建設,2024年12月20日,大坪村木質房屋連片村寨消防設施建成驗收,交付使用。
消防設施建成投用,大坪村村民歡欣鼓舞,自覺參與到消防設施管理中來。“消防設施驗收交付后,我們對村民進行宣傳、培訓,教會他們使用消防水帶、水槍和滅火操作,現在大家都能熟練使用消防設備。”張佑杰說,有了消防設施,我們的生產生活更安心了。現在,大坪村已形成一套消防設施管理方法,定期檢查消防蓄水池水位、維護好消火栓,為村寨生產生活安全保駕護航。
大坪村的實踐是黔東南州扎實抓好“水改”“電改”工作的生動縮影。黔東南州是貴州省木質房屋連片村寨最多、最集中的市州,共有50戶以上木質房屋連片村寨1945個,群眾以木質房為主,居住連片,房屋密集,一旦失火,往往就會“火燒連營”,一發不可收。
2024年8月,凱裡市開懷街道挂丁村的村民正在進行消防水池基礎澆筑。
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事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把這項事關全州廣大農村群眾發展和安全的民生實事辦好辦實,黔東南州委、州政府認真研究,主要負責同志安排部署,分管負責同志靠前指揮,各級各有關部門主動作為,廣大農村群眾積極擁護,全州上下齊心協力推進,力促“水改”“電改”工作落地見效、惠及百姓,增進民生福祉。
以行動作答。全州第一時間出台《黔東南州50戶以上農村木質房屋連片村寨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工作方案》,編制《黔東南州50戶以上木質連片村寨水改電改標准化技術導則》,除了明確“水改”“電改”建設主材採取州級統一採購外,要求涉及“水改”“電改”項目建設的14個縣(市)按照水改、電改技術參數及標准,因地制宜編制“水改”一圖一表一說明、“電改”一圖一清單,加強材料發放的管理,規范物資的發放與使用,高標准實施50戶以上木質連片村寨“水改”“電改”建設。
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水改’和‘電改’工作涉及面比較廣,覆蓋全州各個鄉鎮和村寨,州、縣兩級組織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按照村寨大小的不同制定了4套‘水改’標准化施工圖集,按照老百姓房屋面積大小的不同制定了3套‘電改’標准化施工圖集,以保証統一施工、統一標准、統一原則。”
修建在高位的消防水池。
“我們村裡面木房子多,把消防水池建好了、管子埋好了,消防安全有了保障,心裡面更踏實了。”凱裡市灣水鎮裡仁村吳大叔高興地說,如今村裡新修了高位消防水池,給老百姓帶來了穩穩的“安全感”。
據消防部門統計,2024年,全州農村火災發生率同比下降17.58%,其中實施“電改”村寨未發生因線路故障引發的火災,全州全年未發生“火燒連營”農村火災。
“改”出滿滿獲得感
“現在有了蓄水池,飲用水和消防用水都有了保証,好日子又多了一道保障。”近日,劍河縣太擁鎮柳金村黨支部副書記黃自勤高興地說。2024年,該村僅用兩個多月便率先完成全村200多戶的“水改”建設,新建了207立方米的蓄水池,1610米消防管網全部鋪設完成。
“‘電改’后,不僅安全隱患消除了,用電量也變少了,家裡的大功率電器可以放心使用了。”無獨有偶,在劍河縣觀麼鎮巫包村,“電改”帶來的好處也讓村民們高興不已。據了解,巫包村是劍河縣2024年率先進行“電改”的165個村寨之一。“電改”項目進村后,施工人員對該村老舊、裸露和安裝不規范的電氣線路、配電設施和用電設備進行拆換、穿管、接地等改造,不僅消除了安全隱患,還提升了村容村貌。
供電所作業員正在對劍河縣巫包村老舊、裸露和安裝不規范的電氣線路、配電設施和用電設備進行改造。吳昌連、劉夢攝
為了確保材料分發安全、工程實施透明、質量進度可控,黔東南州在州級層面專門成立7個督導組,堅持“村村到”“戶戶見”實地督導。同時,建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紀檢監察、工程監理及當地群眾的“五方”監督機制,實行項目資金“封閉運行”,強化全過程監管。並且壓緊壓實縣(市)主體責任,在“電改”農戶門前張貼《工程量清單公示表》,嚴防牟取私利、貪污侵佔等腐敗問題,確保資金使用規范。
此外,全州創新項目實施模式,不簡單交由企業承包,由各縣(市)按程序組織一家國有公司承接項目,將勞務全部安排給項目村的村集體或村級水電施工隊伍,既把“水改”“電改”項目實施好,又讓項目收益最大限度留在村裡。
俯瞰台江縣老屯鄉壩場村。楊州為攝
“我們村的‘水改’項目是由村級勞務公司來承接的,這個項目不僅能讓村民就業增收,還進一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台江縣老屯鄉壩場村黨支部書記劉榮輝表示,該村“水改”項目建成后,覆蓋全村400多戶,有效提升村寨的防火消防安全能力,為村民安心生產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
工程全部由村寨有資質的隊伍來實施,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村群眾積極參與。2024年,全州共吸納群眾務工8000余人,發放勞務報酬7000余萬元。
“改”出便利新生活
從江縣下江鎮孖溫村位於都柳江邊,距離縣城44公裡。在過去,村庄兩岸村民出行及東岸學生上學均需在孖溫村附近渡口採用小型舟船進行擺渡過河,雖兩岸連通有公路,但從孖溫村村委會經下江鎮到對岸全長22.7公裡,全程駕車行駛需50分鐘。
為了解決庫區群眾的出行難題,2024年2月2日,在省交通運輸廳關心支持下,孖溫大橋工程項目正式動工,預計2025年12月完工。作為“渡改橋”項目,孖溫大橋建成后,將改善兩岸17000多名群眾交通出行問題,兩岸過江行車時間將縮短至2分鐘以內。
從江縣孖溫大橋效果圖。費英攝
從江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郭建強表示,自2017年以來,在省、州的關心支持下,從江縣下大力氣推動“渡改橋”工作,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全縣渡口數量從2017年的15個減少至當前的9個,極大改善了涉水地區交通出行條件。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渡口成了交通運輸瓶頸。要從根本上解決渡運安全和沿途群眾出行難的問題,“渡改橋”建設勢在必行。
近年來,黔東南州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努力爭取項目資金和政策支持,大力實施“渡改橋”工程,讓更多群眾出行更安全、便捷、順暢。
河谷之上,天塹變通途,一座座渡改橋的建成,讓兩岸之間的距離迅速“拉近”,通行時間大幅縮短。
劍河錫繡大橋。資料圖
2024年12月30日,劍河縣錫繡大橋正式完工驗收,直接輻射當地30多個村,成為近2萬居民的安全快捷通道,通車后兩岸通行時間將從90分鐘縮短至1分鐘,同時結合劍黎高速公路更是成為聯系仰阿莎湖景區清水江兩岸及推動該景區開發建設的重要紐帶。
渡改橋的建設,不僅消除了渡運安全隱患、保障了群眾的出行安全,也為促進鄉村振興、區域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平信大橋開工儀式現場。黎平宣傳部供圖
2023年12月23日,黎平縣羅裡鄉歸友村平信大橋(渡改橋)正式開工建設,預計工期2年。該大橋位於大稼鄉平底村和羅裡鄉歸友村交界處,是黎平縣大稼鄉、尚重鎮、德化鄉、平寨鄉等鄉鎮通往黎平縣城、錦屏縣等地的一個交通要道。平信大橋建成后,將有效提高包括羅裡鄉在內的黎平縣多個鄉鎮的通行能力,為沿線村寨及旅游區的產業運輸提供保障,同時助力三板溪水庫旅游資源開發,持續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在積極實施“渡改橋”建設的同時,黔東南州還著力推進當地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為渡口兩岸村寨實施了亮化、美化、硬化、道路交通、環境提升等項目,進一步提升村寨的整體面貌,持續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人居環境,讓兩岸群眾住得更加舒心、安心、放心。(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安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