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第一書記”沖鋒為民 學院統籌保障有招

2025年01月02日16:02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2024年,貴州農業職業學院在助力鄉村振興事業上主動擔當,深入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為聯系幫扶點玉屏縣田坪鎮白果村、長嶺村持續提供智力、資源、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為推動鄉村振興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

群眾身邊好干部

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溫暖民心

2024年5月30日,白果村“第一書記”何騰飛跟往常一樣,在處理好村裡其他事務后,就和同事走村串戶進田野,了解群眾秋冬種情況。當行至黃家(下寨組)水井附近時,突然發現一村民側臥在秧田中的泥水裡,雙手著地,腦袋平浮在秧田水面上,且不停地抽搐。見狀何騰飛一邊打著急救電話一邊組織人員,並飛奔到村民跟前查看,發現他臉色蒼白,呼吸急促,渾身發抖,語無倫次。緊急情況下,何騰飛立馬背起暈倒的村民就來到馬路上,與村裡其他干部一起抬著暈倒的群眾就往醫院方向趕去。

1.何騰飛(左一)與村干部一起幫助村民。

何騰飛(左一)與村干部一起幫助村民。

“我當時的想法就是,一定要盡快將暈倒的村民送醫救治。”回想當時的場景,何騰飛記憶猶新。最終,在大家的迅速反應和積極配合下,暈倒的村民得以及時送醫就診。

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何騰飛背人送醫是一名共產黨員先進性最純粹的表現,是為人民服務的生動寫照,而這樣的事情不時在發生。

在長嶺村衙門組,有一位90多歲的老人,女兒外嫁,兒子早年出意外去世,孫子在外務工,一人獨居在家。為確保老人安全,駐村“第一書記”姚茂康隔三岔五會上門探視,看看對方的身體健康狀況、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生活保障等情況,還會陪老人家聊聊天,幫助整理整理柴禾。

“本來老爺爺年紀也很大了,又是一個人在家,所以我們力所能及給予的幫助和關心都是作為駐村干部應做的,其實也是微不足道的。”姚茂康說道。

2.姚茂康(左一)走訪看望獨居老人。

姚茂康(左一)走訪看望獨居老人。

經常性的走訪和關愛,讓村裡很多老人對駐村干部有了親人一般的感覺。“這些干部都很實在,經常來我家坐坐,我也沒把他們當外人。”談及姚茂康等駐村同志對她們的關照,不少老人臉上總洋溢著笑容。

一年來,兩村駐村第一書記與727戶2000多名群眾見面,對村裡基本情況了然於心。他們的身影始終活躍在老百姓身邊,他們熱心為民的情懷始終溫暖著當地群眾。

助力發展“金”產業

田間飄逸茶菇香,林下飛出“金鳳凰”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

在了解村情,建立起深厚干群感情的基礎上,兩村駐村第一書記都將工作重心放在產業發展、為民增收的核心上。

“要實現群眾持續增收,唯有因地制宜找出路,走出一條符合當地氣候環境、市場需求和群眾要求的路子,就勢在必行。”這是何騰飛和姚茂康打開駐村工作局面共同的想法。

白果村2023年羊肚菌收獲。

白果村2023年羊肚菌收獲。

思路決定出路,實干決定實效。為確定發展思路,他們深入調研,廣開群眾會、工作部署會,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和當地實際,並結合學院技術、人才、資金情況,最終白果村確定了“田間茶菇香”(食用菌+茶葉),長嶺村確定了“林下‘金鳳凰’”(林下養殖)的產業發展思路。

“找准了方向,剩下的就是一個字‘干’,鉚足干勁加油干,帶領群眾一起干。”兩村駐村第一書記雖各戰一方,卻信念相同。

走進白果村,羊肚菌基地連片烏黑的大棚吸人眼球,大棚內種植下去的菌種已經吐出菌絲,何騰飛把羊肚菌作為村裡群眾增收的寶貝疙瘩,從菌種選擇、土地流轉、菌種種植都親力親為,並向學院食用菌工程中心專業教師“取經”。

“羊肚菌是高投入產業,管得好才豐收,群眾才買賬,管不好就難以向群眾交出滿意的答卷,壓力大、責任重,所以我現在工作重心都在這上面。”何騰飛表示。

2023年下半年以來,白果村通過“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的羊肚菌產業逐漸成熟。當年羊肚菌助力村集體經濟創收20余萬元,帶動周邊農戶300余人次務工,發放勞務費4.8萬余元,戶均增收3500余元。

初試便收獲成功,進一步增強了發展羊肚菌產業的信心。2024年9月,白果村成功申報“貴州省食用菌產業集體經濟示范村(試點)建設項目”,建成50立方米冷庫1個及羊肚菌烘干設備1台。同年10月,在學院(貴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結合上年種植經驗,繼續發展種植羊肚菌30畝,並挂牌成立“貴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試驗示范基地”“貴州農業職業學院食用菌產學研基地”。

“有學院支持和前期成功的經驗,今年村裡更有把握把羊肚菌產業做好,持續鞏固增收。”何騰飛對羊肚菌產業發展充滿信心。

在白果村,不止菇香彌漫,也有茶香悠遠。茶,便是當地群眾增收的又一主打產業。

“白果村有茶葉種植基礎,我們學校有茶葉專業,兩者一結合,發展茶產業便容易許多。”在抓好短期羊肚菌產業的基礎上,何騰飛和村支兩委同志瞄准了當地茶葉產業。

為更好推動茶葉產業發展,解決茶葉加工難題,2024年3月,白果村建成1000㎡田坪鎮白果村強村富民茶葉加工廠(“五星級”強村富民工坊)。同年4月,村集體120余畝茶園喜獲豐收,再添20余萬元收入,帶動全村56戶120余人就業,戶均增收3000元。

鑒於不同於白果村的農業產業條件,長嶺村在原有吊瓜產業基礎上將目光轉向了林下經濟。“我們村森林資源豐富,學院的家禽產業技術體系還能提供支撐,市場有生態養殖產品的需求,因此發展林下經濟應是可闖可行的。”姚茂康這麼分析為什麼發展林下經濟。

4.長嶺村種植的吊瓜。

長嶺村種植的吊瓜。

在學院幫扶資金支持下,姚茂康和村支兩委同志迅速開始租賃林地,搭建雞舍,購買谷物,並買進1200羽小雞,開啟了第一批林下養雞項目。

“我們不是一次性就要養很多,而是分批次發展,逐步覆蓋更多群眾,盡量減少養殖過程中的損失。” 姚茂康對林下養雞項目的規劃胸有成竹。為實現林下養雞項目穩定長久、綠色生態,姚茂康和村裡干部科學謀劃,求實效不蠻干,計劃一年養殖兩批,以周邊學校、政府為主要銷售渠道,目前已創收1.3萬元。

付出收獲回報。2024年,白果村第四季度脫貧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達21558.46元,人均純收入增長8.5%﹔長嶺村第四季度脫貧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達18226.25元,人均純收入增長9.21%。

為確保駐村幫扶工作有亮點、出成效,貴州農業職業學院黨委高度重視,多渠道幫助支持駐村工作。一方面,院領導班子成員積極落實“雙聯雙促”工作,先后深入白果村、長嶺村,幫助駐村第一書記定方向、出點子。

一方面,學院保障駐村工作經費,2023年以來,學院為兩個村劃撥駐村工作經費和產業幫扶資金累計30余萬元。同時,積極發揮學院涉農專業特長,農藝工程系、畜牧水產系、鄉村振興辦、馬克思主義教學部、食用菌工程中心、教學評估辦等部門先后到兩村實地調研,開展理論宣講、農業技術指導和培訓30余場次,學院工會在六一兒童節期間發放價值2萬余元的學習用品、衣物等物資慰問兩村兒童,學院教師累計購買價值2萬余元的農特產品,形成了兩人駐村,全院支持的工作格局。

5.長嶺村林下養雞。

長嶺村林下養雞。

鄉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也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學校,是教書育人的聖地,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力量。駐村幫扶工作,一頭連著黨和政府(學院)的關懷,一頭系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駐村工作以來,學院黨委高度講政治,選派務實能干的黨員干部扎根農村,發展農業,服務農民,他們始終不忘為民初心,勇擔職責使命,在學校三尺講台之上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時代新人,是學生的引路人﹔在鄉村與廣袤田野之間深耕干群關系、特色產業,是群眾的貼心人。他們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新時代教師風採,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圖/文 夏鬆)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