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長崗鎮:紅色沃土繪就鄉村振興和美畫卷

仁懷市長崗鎮舊名長干山,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轉戰仁懷駐留時間最長的鄉鎮。近年來,該鎮深入挖掘和保護當地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並依托紅色遺址遺跡,助力鄉村旅游,走出了一條集體增收、農民增富、鄉村增色的“新路子”。
長干山軍民魚水情廣場。
1935年3月6日,紅軍醫護人員隨軍長征到此,在這裡設立醫院,救治紅軍傷員和當地窮苦百姓。這座典型的傳統黔北民居風格的建筑,是當地保存完好的一處紅軍醫院。在短短的10天時間,長崗紅軍醫院一共收治紅軍傷員和群眾100多人。如今,這裡成為了游客們探訪歷史、感受紅色文化的重要場所。
長崗紅軍醫院舊址。
“現在來這裡學習參觀的人很多,很受歡迎,我也很樂意向游客講好這裡的故事,希望以這種方式一直守護革命舊址,將長干山的故事講給更多人。”仁懷市紅軍長征文化館講解員何慶杰說。
為了進一步保護和利用好當地紅色資源,長崗鎮全力配合市文物保護相關單位對紅軍醫院等3處國家重點文物進行了修繕,對文物外部環境進行了美化提升,內部開展展陳布置。同時,規劃設計了游客接待中心、軍民魚水情展示園等23個項目,把長崗鎮變成一座沒有圍牆的革命歷史“博物館”,吸引許多游客前來旅游、研學、開展紅色教育。
長崗紅軍醫院舊址。
“聽了講解員的講述,我對仁懷的紅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也被革命先輩身上的紅色‘力量’所感染,我覺得多到這些具有紅色文化、紅色底蘊的地方,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遵義師范學院黨政辦副主任劉艷說。
不僅如此,仁懷市長崗鎮的紅色文化開發保護工作,還把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發展紅色旅游,帶動當地鄉村旅游人氣。走進長崗鎮藺田村,村庄環境干淨整潔,道路四通八達,目之所及景色宜人。一直在外做生意的村民楊帆正是看中了家鄉的好風景好環境,於今年8月回鄉開辦民宿,對村裡的閑置農房進行創意性改造,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入住,感受鄉土風情。
塵外南山民宿。
“自開業以來,我們的入住率達60%,節假日客流量有200人左右,2024年8月份以來,民宿營業額大概有200萬元左右,解決當地用工20余人。”仁懷市長崗鎮塵外南山民宿負責人楊帆表示,未來,准備增加和完善蠟染、繪畫、陶藝、茶吧、咖啡館、小酒館等。
除了特色民宿,當地還打造了千畝梨園、古銀杏風景區、泳池等,開發了圍爐煮茶、軍事體驗、打糍粑等游玩項目,每年可接待游客22萬人次,為當地帶來旅游收入300余萬元。截至目前,藺田村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2.2萬元,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52萬元,群眾收入不斷增加。
游客在塵外南山民宿內圍爐煮茶。
據仁懷市長崗鎮藺田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陳燕介紹,藺田村依托紅色長干山景區革命舊址,發展了紅色研學、康養避暑等鄉村旅游業。同時,還引進人才,帶動群眾發展了肉牛養殖、高粱種植等多種產業,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帶動了農民增收、“三產”增效、讓長崗的群眾有了一條“紅色”的致富渠道。
旅游生意的日漸紅火,帶動了村裡的畜牧養殖和富余勞動力轉移。在長崗鎮醬香牛養殖基地,上百頭牛悠閑地走來走去,頭頭毛色光亮,膘肥體壯,仁懷市長崗鎮醬香牛養殖基地負責人楊會乾正在仔細查看牛群的健康狀況。
“醬香牛”。
“基地成立以來,我們經常不定期深入到群眾家中,與他們溝通養牛心得,積極動員他們參加醬香牛養殖行業,我們通過統一採購、飼養、疫防、管理、銷售等方式,以‘代養托管’的模式,鼓勵引導群眾加入養殖產業。”楊會乾說。
隨著鄉村發展,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楊會乾的養牛基地規模越做越大。目前,基地正在擴建廠區,二期項目佔地約1.5萬平方米,預計能養殖西門塔爾牛1500余頭。
長崗鎮醬香牛養殖基地負責人查看肉牛健康狀況。
據了解,長崗鎮醬香牛養殖基地每年向村集體上繳11萬元,並通過農戶入股分紅的方式,增加農戶收入,該基地自建成以來,帶動20余戶群眾加入養牛,產值300余萬元,帶動7人穩定就業,1000余人次臨時就業。
依托紅色文化資源,長崗這塊紅色土地盡顯勃勃生機,一幅幅鄉村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長崗鎮紅軍街。
“接下來,長崗鎮將積極做好紅色文物保護和紅色文化傳承,用好用活紅色資源,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切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動力。”仁懷市長崗鎮人大副主席劉小慶表示。(文/圖 游正玉、盧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