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茂遇見美麗鄉愁

精致的黔北民居、連片的溫室大棚、古法造紙作坊、陶藝文創街區……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記者王哲一踏入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就被眼前的鄉村美景吸引,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機拍攝小視頻。
花茂村毗鄰苟壩會議會址,曾是紅軍長征駐扎之地。此前名叫“荒茅田”,在政策春風吹拂下,在村民的共同奮斗下,成長蝶變為“找得到鄉愁”的花茂村,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這裡是如何實現農村轉型、推動產業發展?”行走採訪中,王哲的目光始終聚焦在花茂村的發展路徑上,最關心的就是花茂村成功經驗裡有沒有可借鑒推廣的“金點子”,為更多鄉村發展提供思路。
以陶瓷產業、現代農業、旅游產業為主導,加快推動農文旅一體化發展,花茂村發展蒸蒸日上。2014年到2023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0948元躍升至24958元,村集體經濟從16萬元躍升至1297萬元。
“早就不燒酸菜壇、白酒瓶了,現在燒的多是花瓶、茶葉罐、定制文創,老手藝派上了新用場!”相比於數字的凝練概括,與土陶罐罐打了40多年交道的“母氏土陶館”創辦人母先才,給出的回答直觀真切。
花茂村制陶歷史達百余年,數度經歷起落沉浮,伴隨鄉村旅游興起,土陶技藝迎來新的發展春天。“俄羅斯客人都對這裡的陶藝筆筒情有獨鐘”,中新社記者陳洋昕捕捉到這一細節,認真記錄下來。
這些年,母先才的產品越賣越火,前來“母氏土陶館”開展研學活動的學子也越來越多。截至目前,已有50多所學校同母先才達成合作協議,定期派出研學團隊前來“母氏土陶館”開展研學活動。
一個人的變是“點”,一個村的變是“面”。
近年來,嘗到發展甜頭的花茂村,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農耕文化,精心打造文化創意一條街、九豐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園、紅色之家、鄉愁小道農旅文化示范帶等,2023年,花茂村累計接待游客達118萬人次。
“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黔北民居韻味十足,古朴典雅。”花茂村的蝶變,得到廣西日報社時政部記者顧醒航的點贊:“鄉村旅游這股東風,讓村民穩穩端起了‘旅游飯碗’,花茂著實是花繁葉茂!”(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金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