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案例庫及科研實踐項目》專題成果正式對外發布

12月26日,由貴州省貴陽市生態文明基金會、貴州財經大學共同舉辦的《生態文明建設案例庫及科研實踐項目》專題成果發布會在貴陽舉行。會議圍繞貴州各地在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環境污染防治攻堅、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文明法治體系建設、綠色生活共建共享等6個領域的創新成果進行重點發布,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鮮活的范例和有力的理論支撐。
會議現場。
當天,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智庫中心主任任曉剛、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寧、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燕、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副教授王菁娜、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蔣璀玢、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博士劉莉娜、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冉景丞,以及來自貴州大學、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貴州師范學院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案例庫及科研實踐項目》的發布成果進行深入解讀和交流,並對項目進一步深化研究提出建議。
“今天的發布會不僅是一次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思想的交流與未來的展望。”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冉景丞教授在致辭中說道,本次發布的《生態文明建設典型案例匯編》,匯集了貴州在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生態修復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展示了不同地區和領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創新舉措和寶貴實踐,彰顯了社會各界為建設美麗中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持續努力、巨大潛力和無限可能。
會議現場。
“在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政策引導和創新舉措是關鍵,課題成果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徑、新模式方面具有明顯的創新性。”現場,任曉剛研究員指出,本次發布的典型案例經驗,將為貴州乃至全國提供有效的借鑒。同時,他還圍繞綠色發展方式轉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策略和措施,為推進貴州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龍健教授提出,貴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態環境脆弱,項目的開展對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戰略具有前瞻性和示范作用。典型案例展示了地方在綠色發展中的多樣化嘗試,要持續跟蹤評估,支持案例更新,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決策支持。
在徐寧教授看來,案例成果總結了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經驗探索,凸顯了綠色發展的成效,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具有很強的示范引領作用。希望貴州能進一步加強與長江經濟帶其他省市的合作與交流,共享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和成果,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
劉燕副研究員從貴州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視角談到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合作,通過借鑒省外成功經驗並結合地方實際,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科學規劃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區域生態治理有效協同,共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王菁娜副教授則提出,對於高校而言,這些寶貴的案例成果可以作為經典案例融入課堂教學,進一步設計產學研一體化方案,激發青年的家國意識和創新精神,助力生態實踐發展。同時,該團隊把文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治學精神和成果,將會激勵后來者將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會議現場。
作為本次課題的承辦方,貴州財經大學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再杰闡述了此次會議達成的主要成果和共識。張再杰表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新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系統性與全面性相統一、典型性和代表性相統一,在跨區域合作與交流、綠色金融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方面挖掘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目前來看,貴州及其他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為全國乃至全球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期待這些試驗區在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更大的突破,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走向新高度。(文/陶陶 圖/貴州財經大學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