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茶工匠”王志超:堅守一手茶藝 執著一份專注

正值冬季,沁心茶場的茶園進入了“休眠期”,在工人們的精心管護下,靜待來年再次泛起片片綠意、散發陣陣茶香。
“盤州有好茶,隻要我們精心管護,把茶園管理好,春季茶葉就能有好的品質,所以冬季管護非常重要。”盤州市民主沁心生態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手工制茶師王志超介紹。
王志超工作場景。
今年36歲的王志超來自盤州市民主鎮大廠蔭村,得益於沁心茶場發展,2013年,他跟隨茶廠師傅學習炒茶工藝,父親也將家裡的30多畝地全部種植上了茶葉,一家人以茶為業。
期間,王志超多次外出到浙江、德江等地學習炒茶技能、茶葉種植、茶葉加工的相關知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他強化茶葉管護和加工的理論知識,有時,一琢磨,便是深更半夜。
“每年到了採茶旺季,我們的工作就會很忙碌,幾乎白天晚上都在加工廠,因為喜愛,雖然忙碌也覺得樂在其中。”王志超介紹,制茶中,大茶殺青是最苦也是最吃力的活,10多斤鮮葉炒制要用上腕力、臂力、腰力,一干就是10多個小時,多數他都親手炒制。攤青的茶青稱重后運送到殺青機,得經過均勻受力殺青后再經過冷卻、揉捻、脫水、做形等工序。這些工序雖然已經爛熟於心,可就是簡單的動作要想制作出一鍋好茶,保証茶葉的鮮爽之味,就離不開精准的掌握每一道工序。
王志超工作場景。
在王志超眼中,這些茶葉既是大山的精靈,更是大自然的饋贈。日復一日地躬身摸索,他給自己總結出了一套制茶標准,那就是少量、手工、認真、精細,慢工出細活、慢工出好茶。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學習,他成為了盤州市民主沁心生態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名技術骨干。
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制茶水平,找到制茶的短板,王志超還積極參加各類手工制茶大賽,從開始參加比賽時的茫然無措,瑟瑟發抖到現在的輕車熟路。2018年,他在貴州省總工會、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聯合社主辦的2018年“烏撒烤茶杯”貴州省第七屆手工制茶大賽榮獲(扁形)綠茶三等獎﹔2024年,在六盤水市職工職業技能競賽“金彩盤州杯”手工制茶大賽扁形綠茶榮獲一等獎。
14年深耕制茶技術,王志超逐漸在競賽中歷練、成長,從一個初出茅廬的“門外漢”到現在的爐火純青的“內行人”。
王志超工作場景。
“炒茶中的滾、抖、翻、炒都十分講究,手要翻動要感溫、眼要觀色、鼻要聞香、舌要試味,一招一式環環緊扣。”一提到制茶技藝,王志超總是侃侃而談。他說,茶葉加工工藝復雜,對火候的要求非常高。為了提高加工的技術水平,茶場採摘來的鮮葉他要一堆堆過目,消毒制茶工具一個個檢查,炒茶所用的材料一一挑選,就連鍋炒茶葉時的溫度,他都要嚴格把關。
堅守一手茶藝,執著一份專注。王志超是手工制茶的技藝人,也是手工制茶的傳承者,在平凡的制茶崗上,他始終兢兢業業、孜孜不倦,盡心盡力的工作,詮釋了一位手工制茶技藝人的工匠精神。誠如他所說,制茶可以靜心,喜歡的事情需要全力以赴的追求。(文/圖 孫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