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鎮市紅楓湖鎮:村庄蝶變 向美而行【5】

人居環境美,家鄉面貌新。
今年以來,清鎮市紅楓湖鎮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建設“四在農家·和美鄉村”為目標,以農村“五治”結合“兩改兩治理”為抓手,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取得新成效,鄉風更加文明和諧,廣大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項目撬動 村容村貌展新顏
藍白相間的靚麗民居,清爽整潔的鄉村道路,裝扮有致的農家庭院……走進紅楓湖鎮大沖村關口組,一幅賞心悅目的鄉村畫卷映入眼帘。
“以前,有的房屋外牆、瓷磚都是脫落的,有的房屋除了正面門臉,背面側面全是污泥裂縫,如今變化真的太大了。”談起組裡這一年來的改變,關口組組長羅忠貞感慨萬千。
從舊到新,從破到美,關口的蝶變離不開項目的撬動。今年以來,紅楓湖鎮大力實施大沖村關口組整組76戶、興隆組整組21戶宜居農房改造項目。過程中,鎮村兩級通過“紅楓夜話”壩壩會宣傳政策、搜集民意,按照“緊貼本地、文化賦能”的思路,深入提煉關口組布依族文化完善改造方案,積極發動村民投工投勞,依托小資金、發揮大作用,切實提高改造質效。
今年來,紅楓湖鎮始終堅持“清建管用”一體推進“治房”,除完成宜居農房改造97戶外,全鎮累計盤活旅居房96棟,培訓農村建筑工匠20人,整治農村“空心房”5棟,常態化實施動態新增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2戶,農村“治房”工作成果有效鞏固提升。
群眾主動參與 人居環境日日新
掃垃圾、撿瓶子、清牆面……12月11日,在紅楓湖鎮白泥田村,村干部和村民們正一起打掃衛生,大家熱情高漲,忙得熱火朝天。
“你別說,得益於老百姓們的主動參與,這村裡面的環境確實提升不小。”白泥田村村支書梁志偉說道。
扁山村村民安德坤是公認的改廁積極戶、示范戶,他家的廁所瓷磚鋪地,拖得干淨亮堂,洗手台、淋浴器、沖水馬桶一應俱全,這幾天正在忙著打掃新改造的廁所。“以前家裡用的是旱廁,蒼蠅、蚊子到處飛,現在政府帶領我們進行改廁,這是好事,必須配合,必須改好。”安德坤說。
白泥田村和扁山村的變化,正是紅楓湖鎮深入推動農村“五治”工作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紅楓湖鎮聚焦群眾主體,以“自己動手·美化家園”為抓手,用好“5+X”積分激勵機制,充分發動群眾“參治”,引導群眾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圍繞“三水同治”“五個環節”“三個同治”一體推進“治水”“治垃圾”“治廁”,切實將農村“五治”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截至目前,紅楓湖鎮全年共開展“自己動手·美化家園”活動700余次,完成戶廁新建改造14個、問題廁所整改35個。配合上級水務部門建設清鎮市城鄉供水一體化二期工程(簸籮片區),預計完工后除中山村外其余村(社區)全面接入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網,城鄉供水管網覆蓋率達93.8%。
隊伍帶動 擯棄陋習樹新風
說起右七村的李龍元,那可是村裡出了名的“難搞”。
“之前,他家執意要辦滿月酒,村委會上門做了五六次工作才勸導成功,固執得很。”右七村村支書吳正榮說,令大家沒想到的是,如今,李龍元竟是村裡面最積極的“治風”政策宣傳員,不僅帶頭抵制濫辦酒席,而且哪裡辦酒,哪裡就有他幫忙的身影。
李龍元的轉變從何而來?這得益於一支名為“紅藍馬甲花圍腰”的隊伍示范帶動。
為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紅楓湖鎮積極成立“紅藍馬甲花圍腰”志願服務隊,以群眾為主力,為酒席辦理群眾提供服務的同時現場開展“治風”宣傳,實現群眾服務群眾、群眾帶動群眾,推動“治風”工作再上新台階。
根據分工,“紅馬甲”們負責發放煙酒、喜糖、移風易俗倡議書等,充當秩序員引導親朋好友規范停車﹔“藍馬甲”們則負責打掃衛生、收拾桌子﹔“花圍腰”們負責洗碗、備菜、下廚等餐食類事務。大家相互合作,為群眾提供大事小務的幫忙和服務,贏得群眾廣泛稱贊。
除此之外,“紅藍馬甲花圍腰”志願服務隊還通過壩壩會、村民大會、入戶宣傳等多種形式,積極倡導並帶頭踐行“禮輕情重”的理念,廣泛宣傳“治風”政策,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摒棄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隊伍成立短短幾個月,就在轄區全面鋪開,反響很好。”紅楓湖鎮農村“治風”工作人員盧大倫說。
截至目前,全鎮已成立16支服務隊,共吸納80余名群眾成為志願者,先后開展農村酒席辦理志願服務42次,開展移風易俗宣傳宣講20余場。在他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主動摒棄陳規陋習,文明新風蔚然成風。(圖/文 張江隆、顏若蘭、吳桐、盧薇)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