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人民日報看貴州

“捕魚人”轉型發展記(身邊故事看改革)

本報記者 馮 華 程 煥
2024年12月02日08: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不捕魚了,生活咋辦?”

從小守著赤水河,乍一聽說要退捕轉產,向英俊蒙了,黝黑的面龐繃得緊緊的。

一起開會聽政策的十來個漁民頓時炸了鍋﹔回到家,妻子滿臉擔憂﹔吃罷飯躺下,向英俊也不停地問自己。

那是2016年,那年向英俊40歲。家在貴州遵義赤水市赤水河邊,初中畢業上了父親的船,算起來已經打了20多年魚。

“除了禁漁期,每天就在這赤水河裡來回,一年能掙十幾萬元。”退捕上岸這筆賬,老向不用算都知道虧。

那幾年,赤水河沿岸的餐飲業也紅火。“我捕過一條9斤重的野生魚,賣了7000元!”老向拿手比劃,“普通河魚幾十元一斤,個頭大的每斤能賣幾百元。”

第二天,向英俊頂著黑眼圈去打魚。岸邊,不知誰家下的地籠,網眼又密又細,魚兒不管大小、種類,鑽進去,就別想跑出來。

老向長嘆一口氣。這幾年河裡的魚越來越少,以前常見的岩原鯉、草魚,幼苗期就被捕走了,大魚根本打不到。沿岸還冒出許多小煤窯、小酒廠,河水變渾變臭,有的河段出水口水質聽說跌到劣Ⅴ類。這些,老向平時也都看在眼裡,但沒往深處、遠處想,“覺得也不是自己管的事。”

那段時間,隔幾天就有干部來講政策。老向天天坐在赤水河邊,思路也一點點被流水沖刷清楚,“赤水河真要是‘生病’了,怎麼可能跟我們沒關系?”

漁船靠了岸,思想轉過彎。一個月后,拿著20多萬元補貼,向英俊成為赤水市第一批退捕上岸的漁民。

上岸后能干啥?正發愁,漁政部門發來邀約:“你對河道熟,來開船巡河吧。”當上了漁政巡河員的老向,從“捕魚人”成了“護魚人”。

護魚的活,開始不好干。

退捕轉產的政策剛實施,還有不少人在偷偷捕撈。每天,向英俊都要沿著73公裡的河道來回巡護。

“大伯,赤水河禁漁了,不能在這釣魚。”遠遠看到岸邊釣魚的身影,老向舉起喇叭,一天要喊幾十遍。

有難管的。一次,老向發現,岸邊又下了地籠。“赤水河全面禁漁,非法捕撈的漁具要沒收。”說話間,岸上閃過一道影子,一個年輕后生“騰”地跳下河,踩著水指著老向劈頭蓋臉罵起來。

“我當時也很惱火,但又不能跟他對罵,隻能一遍遍講政策和道理。”

慢慢地,老向感覺工作輕鬆起來。

“大家都來保護赤水河了。我知道的就有漁政和水務、海事、綜合執法、生態環保、公檢法等部門。還有‘河長’、志願者,巡河、護河的人越來越多。”

赤水河流經雲貴川。三省出資,設立了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資金,政府和企業也設立了赤水河流域生態環保專項資金。“這叫‘誰保護、誰受益’。”護魚這幾年,老向對各類政策“門兒清”。

河清了,消失的珍稀魚類回來了。老向說,前兩年有個新聞,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在這條河裡監測到了鰻鱺,“上個月,還看到了長江鱘!”

巡河空閑,老向喜歡關掉船上的發動機,靜靜看著水下的魚兒游來游去。

說話間,水面躍出一尾魚。“大河滿了小河滿。往大處想、往長遠看,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原刊於《人民日報》(2024年12月02日 第 04 版)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