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村史村事|六盤水市鐘山區穿洞村

2024年11月15日16:07 |
小字號

鐘山區南開鄉穿洞村地處六盤水市鐘山區南開苗族彝族鄉鄉政府東南部,距鄉政府4公裡。

穿洞村,清屬常平裡九甲。1958年成立新場大隊,屬南開公社。1981年新場大隊改為穿洞大隊。1984年穿洞大隊改為穿洞村,屬南開鄉。1992年5月至今屬南開苗族彝族鄉。

六盤水市鐘山區穿洞村。

六盤水市鐘山區穿洞村。

穿洞村平均海拔1400米,常年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多年平均氣溫12.2℃,年平均降水量1124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7月最多。全村總面積12.6平方公裡,由10個村民組構成,人口3567人,漢族、彝族、苗族、水族雜居。耕地面積6394畝,森林覆蓋率70%。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水田面積較少,經濟作物主要是蔬菜、烤煙,其中烤煙種植600余畝。養殖業以豬及家禽為主。全村交通方便,2019年實現公路路網全覆蓋,安全飲水全覆蓋,通組路、串戶路硬化全覆蓋。

至2024年,村內有衛生室1個,有村醫1人。村黨支部有黨員21名、積極分子6名。有外出務工人員約為1260人。

2020年6月,被中共六盤水市委員會授予“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榮譽稱號。

地名來歷

(一)穿洞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從村子中間穿過,河水穿過一個天然形成的岩洞后,緩緩流入地下暗河,穿洞村因此而得名。

(二)獅子口

穿洞村山頂有個“獅子口”,因有塊像獅子嘴巴的岩石,上下呈岩殼形凹凸有致,好似獅子的上嘴唇和下嘴皮,中間有塊條石向外伸展如同舌頭,整個酷似獅子張著的嘴,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便被當地人們稱為“獅子口”。

(三)龍灘

位於穿洞村與雙山村交界處有一處常年出水的天然大水井,這裡群山連綿,植被豐茂。陽光映照著四周的山巒,一片寧靜安詳,多年來這裡一直被當地人稱作“龍灘”。

自然景觀

(一)穿洞

穿洞屬於一天然溶洞,常年有水流出,位於穿洞村九組陳家寨,連接雙山村、九龍村至犀牛村龍井口,洞長約15公裡,洞內高約6米。上世紀七十年代,每年春節期間常有附近村民在洞內唱山歌、搞文娛活動。2005年10月,由貴州智琪文化旅游投資公司、貴州巨日影視公司投資,六盤水市委、市人民政府參與聯合攝制的20集電視連續劇《夜郎王》在此處取景。

(二)老虎洞

老虎洞位於穿洞村八組余家梁子,屬一天然溶洞,洞口直徑約2米,深度不明,因山下有巨石天然疊成之洞,傳說為老虎棲息之地,故稱老虎洞,山以洞為名。這裡巉岩峭立,樹木繁茂,石洞幽絕,霞光映照,景色甚佳。

(三)祭山坡

祭山坡位於穿洞村八組,海拔約1900米,屬於穿洞村海拔最高的地方。祭山坡風光旖旎,這裡視野特別開闊。不僅可覽全村景色,還可把南開鄉街上、畢節市納雍縣豬場鄉增力村等地風景盡收眼底。

(四)六棱坡

六棱坡位於穿洞村三組,因坡上有六個棱角而得名。坡上生長著大量紅杜鵑、白杜鵑、青鬆等,每年端午節,村民喜好到此處游玩。

古樹紅豆杉

紅豆杉又稱紫杉,是紅豆杉科紅豆杉屬一種常綠喬木,高可達30米,秋天會長出櫻桃大小的紅色豆型果實,故而得名。紅豆杉是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在地球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在自然條件下,紅豆杉生長速度緩慢,再生能力差,極為稀少,因此也被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1994年,紅豆杉被國家定為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位於穿洞村四組箐腳有一棵高大的紅豆杉,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由鐘山區自然資源局(區林業局)於2023年挂牌,樹齡190年。此株紅豆杉,樹干巨大,古朴斑駁,靠近根部區域布滿苔痕,歲月的痕跡一眼可辨,而今依然腰身挺拔,枝葉蒼翠,透露出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山風習習,站在樹下欣賞這株古老的紅豆杉,仿佛在聆聽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講述他經歷的滄桑歲月。

苗族嗩吶

苗族嗩吶是以喇叭、吹管、哨嘴、音孔構成的,是苗族人民喜愛的木制吹管樂器之一。苗族大嗩吶是以頭堂、二堂、三節子來區分,樂器的材料多以泡桐樹為主,哨嘴是用麥稈做成的,制作工藝獨特而復雜。苗族嗩吶曲目屬於口頭傳承,沒有文字和樂譜的記錄,它既融入了本地區漢族和其他民族的音樂成分而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綜合性很強。所以,苗族嗩吶曲牌豐富,題材廣泛,它以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古朴而流暢的曲目反映了苗族同其他民族雜居的關系,也反映了他們的追求和信仰。據現齡56歲的穿洞村五組苗族村民羅凱沖介紹,苗族嗩吶在村裡一直有著很好的傳承,主要是喪事場中,必定會吹奏嗩吶。目前,村裡會吹嗩吶的苗族同胞主要有羅凱沖、陳德貴、陳貴明、祝貴江、祝貴良、祝貴文、祝貴紅等7人。

手工傳承的藝術——苗族蠟染和刺繡

苗族的刺繡,也稱苗繡,是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是苗族歷史和苗族文化最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針線活”作為文化表現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苗族的刺繡最具傳統風格,原汁原味,精美絕倫,反映在服飾和其它工藝作品上很具有獨特性,如雙針鎖繡等針法,運用了各種變形和夸張手法,表現出了苗族創世的神話和傳說,從而形成苗家姑娘個個會繡花的苗族獨有刺繡特色和藝術文化。苗族自古歷經苦難,苗族的“針線活”是苗族人的絕學,是苗族服飾的集中反映。苗族的“針”和“線”是苗族的衣食之源。用苗族“針線活”制作的手工藝,純生態,最傳統。

苗族的蠟染技藝,在古代與扎染、印染並稱為我國三大印花技藝。在眾多的傳統工藝中,許多印染已經可用現代化的大規模生產,唯有蠟染隻能用傳統的手工方法印制,這就是蠟染的魅力。苗族的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主要產品多為生活用品,如:女性服裝、床單、被面、背包、提包、背帶、喪事用的葬單等。苗族的蠟染有點蠟和畫蠟兩種技藝,所用圖案造型生動,活潑流暢,鄉土氣息十分濃厚。據目前仍然在使用苗族刺繡和蠟染技藝制作服飾的穿洞村五組苗族村民陳龍秀介紹,目前村裡30至60歲的苗族婦女都會苗族刺繡和蠟染技藝,一般在跳花節、趕集日,或者重要的節慶日子裡苗族男女老少都會身穿用刺繡和蠟染技藝手工制作而成的各種服飾。但穿著也有一定講究,比如裙子,未婚女青年穿的是短裙,已婚女青年才能穿長裙。

產業發展

村裡產業主要以傳統種養殖為主,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蔬菜、烤煙,養殖業以豬及家禽為主。2017年7月,水城縣廣輝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穿洞村七組成立,共投資100萬元。目前,建造蔬菜大棚152個,佔地36畝,露天32畝,經營面積94.57畝,涉及農戶70余戶,修建化肥及農用具儲放屋共三間,約80個平米。建造魚塘兩個,佔地22畝,主要喂養草魚、鯉魚、花鰱魚、馬蝦,共計兩萬余條。修建圈舍3050平米,共計110間,佔地4.57畝,喂養百余頭豬,圈舍附帶有辦公區域、糧食儲備區域及衛生間共計13間,約215個平米。農場周邊種植有柳樹、柳沙樹、木姜子樹、核桃樹、櫻桃樹等,共計3000株。廣輝合作社在將近5年的經營期間共帶動貧困戶20戶90人,帶動周邊非貧困戶15戶60人。

水淹壩變蔬菜種植基地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從村子中間穿過,河水穿過一個天然形成的岩洞后流入地下暗河,穿洞村因此而得名。這條河滋養著兩岸土地的同時,也在每年的汛期給兩岸的庄稼帶來災難。穿洞村七、八、九組沿河兩岸的200多畝肥沃的土地被撂荒多年,這片土地也因此被當地村民稱為水淹壩。既是法人代表,又是穿洞村民兵連連長的胡仁輝覺得水淹壩地形平坦、水源好、土壤肥沃,非常適合種植蔬菜,撂荒了非常可惜,於是在他和村裡鐘世國的帶領下,於2017年7月成立水城縣廣輝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率先在水淹壩流轉了20多畝土地,陸續修建168個蔬菜大棚,種植青菜、小白菜、芹菜、芫須等。為了讓更多的村民掌握蔬菜種植技術,水城縣廣輝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請鐘山區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授課、胡仁輝和鐘世國現場教學的方式,村民們很快就把學到的理論運用到了實際操作中。僅2019年,該合作社就培訓村民64人,其中28人是貧困人口。村民有了技術,找工作就不用愁了,生活也有了奔頭。

2020年以來,水淹壩這裡作為黨建扶貧助推脫貧攻堅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在村支兩委的帶領下,這片200多畝的水淹壩徹底改變了原來的模樣。一個個大棚裡長滿了綠意盎然的蔬菜,養豬場的豬圈裡小豬正在搶食,魚塘裡的魚兒在歡快地游來游去,一幅循環生態農業的圖畫展現在眼前。村民們用菜葉喂豬,用豬糞種菜,經過專門處理的豬糞還可以喂魚。村裡還在河的北岸形成了壩子裡種蔬菜、半山種植烤煙、山頂種植核桃的產業布局。(圖/文 王華、吳姍、袁太相、邵大明、謝勇勇)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