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村事| 六盤水市鐘山區天生橋村
六盤水市鐘山區金盆鄉天生橋村位於金盆鄉政府北面,東與納雍縣鍋圈岩鄉接壤,西、南與本鄉雙塘村毗鄰,北抵赫章縣鬆林坡鄉倮住村與箐營村。村內有232縣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平均海拔1800米,以喀斯特地形為主,年平均氣溫10.2℃,年均降水量1082㎜,日照時數在1253- 1506小時之間,無霜期在230- 298天之間,年均相對濕度80%。既無酷暑,又無嚴寒,常年無夏,春秋相連,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屬北亞熱帶季風溫暖濕潤氣候區。多為山地、丘陵,土壤呈中性,屬典型的喀斯特山區峽谷地段。
全村總面積18.64平方公裡,現有耕地11500畝,退耕還林6000畝,森林覆蓋率達80%。農業以種植玉米和洋芋為主,養殖以養豬、牛、雞為主,原生態農業明顯。2024年完成馬鈴薯種植2500畝,玉米種植3480畝。目前,全村轄21個村民小組940戶4711人,其中少數民族4423人,佔總人口數93.88%。脫貧戶547戶2723人,監測戶76戶331人,轄區內1所幼兒園,1所小學。
天生橋村村落。
天生橋村原為六林、七林、發林、大寨(發硝)4個小村。明屬水西宣慰使轄地。清屬水城廳常平裡三甲。1912年—1949年期間境內屬南開鄉管轄。新中國成立后隸屬水城縣南開區干河公社管轄。
1958年,成立六林、七林、發林、大寨(發硝)大隊,屬於干河公社管轄。
1984年,六林、七林、發林、大寨(發硝)大隊改為六林、七林、發林、大寨(發硝)村,干河公社改為干河鄉,屬於干河鄉管轄。
1992年5月3日,干河鄉、金盆鄉、義忠鄉撤並組建為金盆苗族彝族鄉。六林、七林、發林、大寨(發硝)村,屬金盆苗族彝族鄉管轄。
2015年5月,撤六林、七林、發林、大寨(發硝)村,合並組建新村,新組建村名為天生橋村,屬水城縣金盆苗族彝族鄉管轄。
2021年1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金盆鄉正式劃入鐘山區,天生橋村屬鐘山區金盆鄉管轄。
天生橋村於2016年7月被中共六盤水市委授予“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16年9月被中共貴州省委統戰部、貴州省民宗委、貴州省旅發委命名為全省首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被六盤水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六盤水市衛生村”榮譽稱號﹔2018年6月被中共六盤水市委授予“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2019年被貴州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授予“貴州省森林村寨”榮譽稱號﹔2020年7月被中共六盤水市委、六盤水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村。
村名由來
源於傳說在古代這裡有一條很深的山谷,把兩邊的居民永遠的隔開,為給當地居民便於出行交往,上天派下一個天神在山谷之間搭了一座石橋,故當地人均稱該橋為“天生橋”。
2015年5月,六林、七林、發林、大寨(發硝)4村合並時,為了增加新合並村的辨識度和文化性,便於利用天生橋旅游資源,新合並村以天生橋為名,並報上級批准同意使用,天生橋村逐漸得名。
天生橋景區
坐落在天生橋村干河地域的天生橋,是一處尚未被雜沓腳步驚擾的自然境地。這裡屬石灰岩洞穴坍塌后殘留洞段,橋高135米,跨度60米,頂拱厚15米,橋面長30米,原稱“天仙橋”,亦有稱譽。橋身高聳入雲,宛若長虹,橫跨危絕天塹。在橋上,觀群山如海浪起伏。附近區域內多洞穴、伏流及喀斯特峽谷,谷底怪石嶙峋,樹木蔥綠,溪水潺潺。據中外岩溶地質學家考証,金盆天生橋屬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橋。橋兩岸全系懸崖絕壁,東部為倮布大溝,西部為干河大溝,橋的四周分布著暗河和溶洞,與灰岩陡壁、深箐密林構成了天生橋奇特的、高品位的喀斯特景觀,其下游還有數量眾多、大小不一的自然橋組群。
干河天生橋風光旖旎,尤其以雄、奇、險、峻而著名,不僅是一個休閑觀光的游覽勝地,也是一處攀援探險、洞穴技術訓練的理想場所。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洞穴科學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六盤水市人民政府就聯合在干河天生橋舉辦了“首屆國際洞穴單繩技術比賽”,接待了羅馬尼亞、印度尼西亞、俄羅斯、西班牙等八個國家的體育健兒。2023年12月CCTV-9紀錄頻道刊播的《航拍中國貴州篇》紀錄片中,金盆天生橋奇特的自然景觀、喀斯特風貌讓人無不稱奇。
天生橋景區。
天生橋石刻
天生橋景區矗立著一塊石碑,為《天生橋賦》。《天生橋賦》系六盤水市文聯原主席金永福撰文、水城區書法家協會主席杜學鈾書寫,該石碑為2007年3月水城縣文旅局立。
“鐘山八景”之“天仙長虹”
“水城八景”或曰“荷城八景”,是清代水城最為代表的名勝文化,由“珠噴靈泉、龍潛古洞、文筆插空、清溪消夏、光明削玉、萬笏朝天、金鐘扑地、古木浮山”組成。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古“荷城八景”理念下催生了鐘山文藝界認可的“鐘山八景”,即荷城古鎮、十裡河濱、明湖秋望、梅花雲海、天湖比翼、獨山墨韻、天仙長虹、貴州屋脊。
“鐘山八景”之“天仙長虹”。
天生橋村的“天仙長虹”現入選“鐘山八景”,足見其自然風光之優美和罕見。
苗族服飾文化
居住在這裡的苗族同胞絕大多數人家都會蠟染、刺繡,尤其他們制作的苗族服飾在全市眾多民族服飾中尤顯特色。苗族服飾從種麻、織布、蠟染,到挑花刺繡技藝難度大,花紋形、音、義俱全,無不傳承苗族悠久的文化特征和優越的民族精神。它以白色麻布襯底,以紅色和黃色凸顯,服飾圖案主要以城池、山川、河流、房舍等為主題,裝飾花紋有九曲黃河、長江、荷花、魚花、火鐮等十余種,在大氣精美之中涵蓋著豐富的苗族歷史信息,被喻為苗族同胞“穿在身上的歷史書”。因此,這裡的苗族服飾文化已經進入貴州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據《六盤水苗族志》整理)
民俗民歌
民俗活動主要有“情人節(正月初三到十五、八月整個月、冬月)”“斗牛、斗馬、斗雞、斗羊、蘆笙比賽、歌舞比賽、載花樹(二月十五)”“三月三(辰月巳日)”“諾卜易即端午節要吃羊肉”。村裡民歌內容豐富多彩,20世紀90年代以前,大人小孩都會哼唱。高山壩下,農忙農閑,歌聲如火。民歌的種類很多,有敬酒令、相約花山歌、相思歌、迎親令、酒令等。
天生橋村民俗活動。
“三月三”祭山習俗
每年農歷“三月三”,是金盆鄉及周邊苗族和彝族同胞在天生橋景區開展祭山傳統習俗的日子,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活動主要有“金手指”繡娘爭霸賽、苗族特色長桌宴、迎賓酒及“神州無二景·天生第一橋”文藝演出等系列趣味民俗活動,表達出苗族和彝族同胞對勞動致富的熱情、對平安和諧的期盼,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喜悅和糧食豐收的美好願景。
黃心夜合古樹
黃心夜合是木蘭科含笑屬常綠喬木,天然分布稀少,被列入國務院1999年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因其花黃色,有芳香,白天盛開晚上閉合,故得名“黃心夜合”。在天生橋景區有一棵樹齡200年的黃心夜合,由鐘山區自然資源局(區林業局)於2022年挂牌保護。此樹歷經兩百年依然生機勃勃,郁郁蔥蔥。每年三四月花開時節,滿樹黃花,香氣迷人,在數十米外便能聞到花香。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天生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天生橋村21組,2016年建成后,43戶208名苗族群眾搬遷至天生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裡有安置點門面52間,資產面積800㎡。2019年,金盆鄉政府多方跑項目、找資金、尋能人,在這裡建設天生橋村苗族服飾加工廠,加工廠於2020年3月正式投入生產,首批務工的21名苗族女同胞均為該安置點的搬遷群眾。
目前,苗族服飾加工廠佔地使用面積600多平方米,制作車間7個,設置有畫蠟操作室、繡花操作室、織布操作室、烘干室、展覽室等。作為該安置點的首個服飾加工產業,不僅帶動了安置點內的苗族女同胞就業,讓她們在家門口就擁有了一份工作、增加了收入,同時也傳承和發揚了苗族文化。
2021年11月,金盆鄉政府對天生橋安置點門面按照“一資源一方案”,將天生橋村干河集市搬遷至天生橋村易扶安置社區內正式開放集市,遵循市場與群眾需求、市場與資源配置、市場與區位規劃“三結合”規律,形成以服裝、餐飲、農特產品三大業態為主,農具、電器、日化用品等中小業態為輔的市場結構。
2022年4月,天生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被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評為省級易地扶貧搬遷綜合性文化服務示范點。(圖/文 王華、韋芳芳、鮑紅梅、金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