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數智化·共繪新場景丨高新區企業以大數據創新運營模式 助農戶融入大市場

10月29日,黔西市小寨村的黃大爺拿著一盤干玉米,一把把往地上撒,院裡的一群小雞很快圍上來“咕咕咕”地啄食。正是秋收農忙時節,老人卻一點也不慌忙,因為家裡地有人種,農產品也有“雲端”小店販賣。
黃大爺今年68歲,兒女成年后長期在外務工,家裡沒有適齡勞動力,農田也荒廢了。后來加入村合作社,農田由合作社統一打理,從農田種植到農產品運輸、銷售,自己一點心都不用操,每年還能收到農產品收益和土地租金。“現在什麼都不管,還有錢收,日子安逸得很。”黃大爺笑呵呵地說。
這樣的事情並不是個例,在“一碼貴州”小程序特產商城專區,裡面的農特產品全部來自貴州各地,高新區企業貴州電子商務雲運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貴州電商雲”)通過大數據、數字化流通等創新模式,連通產銷兩端,推動全省農產品銷往各地,讓貴州成千上萬的農戶成功融入全國大市場。
貴州電商雲成立於2014年,是貴州省大數據產業“7+N”雲工程之一,是一家以“平台+服務+數據”全產業鏈服務體系為核心的新型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企業。企業以“鄉村振興,黔貨出山”為使命,以加快建設數字經濟體系,實現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目標,2023年完成營收10.28億元,2024年1至8月完成營收6.96億元,公司復合增長率連續三年接近70%。
近年來,公司打造了“一碼貴州”“一碼游貴州”等電子商務平台,建設了“貴薈館·省外倉”“貴惠薈網上惠民生鮮商城”“貴州農產品大宗貿易”等欄目板塊,覆蓋省內外的線上線下銷售服務渠道。
“以往農戶種植的農產品標准不一,質量不高,銷售渠道不暢通,難以走向更廣大的市場。”貴州電商雲有關負責人說,為打通“黔貨出山”的通道,公司派駐業務團隊深入全省9個市州及重點區縣,幫助當地進行農產品標准化、電商化與智慧供應鏈建設。如服務本地農戶開展產品分級、包裝設計、資質及品牌申請、電商化設計打造等工作,引導農戶按照符合本土特征的流通和銷售標准進行生產,在各鄉鎮開展電商培訓工作。
通過不斷摸索創新,貴州電商雲建設形成了線上雲平台和線下省市區三級實體倉結合的“黔貨雲倉”供應鏈體系,探索出一套“農戶+合作社+服務中心+黔貨雲倉+渠道”的一體化運營模式。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實體倉14.73萬平方米﹔累計入駐企業2530家,實現交易訂單2436.5萬單、發貨量3083萬件、帶動交易額20.24億元。快遞成本由過去的每單5元至6元/3公斤下降為2.1元至3元/3公斤,倉儲物流綜合費用降低50%左右。
平台的高效運轉得益於企業專業的技術團隊支撐,公司在成都、貴陽兩地建設了研發中心,專業人才總計超過600人,其中包括高技能的架構師、JAVA開發工程師、UI設計師等,他們共同致力於平台的優化升級和用戶體驗的提升。貴州電商雲還榮獲包括CMMI5、DSMM2、DCMM3在內的多項權威認証。
海量數據系統不僅為全省電商數據檢測、全省電子化系統管理、成品油等重點行業運行監控等提供數據保障,通過聯合銀行等金融機構,還能形成供應鏈金融產品“一碼貸”。“商家隻要通過在平台留存的交易數據即可獲得金融機構的授信,從源頭上解決廣大中小微商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貴州電商雲有關負責人表示,企業構建的這套“支付+金融”的平台新生態,已幫助28家企業獲得33筆銀行貸款,累計授信額度達7162萬元。
貴州電商雲不僅為貴州本地特色產品打開廣闊市場,更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戰略。面對未來,貴州電商雲將不斷完善平台構建,深挖貴州各地特色產品,為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貢獻新的力量。(李雯文)
來源:貴陽高新區官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