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石板河:鑿下史詩的村庄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赫章縣白果街道石板河村,深藏大山,峭壁林立,原生態景觀卻如同世外桃源。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裡交通閉塞、水電不通,直到九十年代末,石板河人激發鑿壁開路的愚公精神,在川溝懸岩上硬生生鑿出一條挂壁公路,連通了與外界的距離。這條挂壁公路,成了網紅打卡地,石板河村成了自駕游的避暑勝地。
遙看石板河村挂壁公路。劉虹艷攝
山那邊的村落
石板河村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明末清初,唐明昌爺爺輩的兩代秀才,帶動村裡人識文斷字,讓知識在想走出大山的人心中生根。那時沒有學校,孩子們在先生家讀書。
村庄閉塞,出山買賣物資靠人背馬馱,翻山越峽谷,道路艱險。盡管如此,卻有人不斷搬到石板河村來。黃姓人家因躲避戰亂而從赫章縣羅州鄉銅廠搬來,劉姓人家因認識村裡秀才從赫章縣七家灣跋涉而來……他們認定這裡是世外桃源,可以躲避外界的戰亂,這裡的靈山秀水也可以滋養人才。
石板河村織女灣瀑布。謝永奇攝
站在石板河山間,清風拂面。在大山環繞的石板河村周家坡,一棵亮葉樺主干頂端干枯殘損,側枝卻生機勃勃,古樹至今已220余年,要3人才能合抱,成了村裡人們呵護的“活文物”,穿越時空的它,是石板河村的歷史見証。赫章縣林業局2022年已挂牌保護。在周家坡,還有始建於民國中期的山神廟,1984年由唐明昌等人組織重建為瓦房,椽木至今保存,2007年改建為鋼混結構的小平房。
村庄裡的原生態景觀如世外桃源。忘川古橋與挂壁公路相守相望,上百年的拱橋石頭上長滿青苔,訴說著石板河人世世代代用腳步丈量大山的故事。橋面泥路時有牛蹄印,護河員維護著河道衛生,這裡常有人們前來露營。川溝峽谷、織女灣瀑布、雙龍灘、清泉、古樹、天窗等構成了石板河的美麗畫卷,還有蠟染、刺繡、苗寨風情、山王廟、秀才故事等文化元素,讓游客流連忘返。
石板河村天窗山。謝永奇攝
石板河村苗族文化世代傳承。苗寨組的張成光傳承著蠟染技藝,他家的縫紉機旁堆滿了制作好的裙子和衣服。曾經寨子裡每家都種板藍根,用於制作藍靛泥。制作染料時,把板藍根割來放在水桶裡泡10來天后,撈出殘渣,加入石灰水、白酒、青蒿枝條燒制的灰等,攪拌均勻,就制成了藍靛泥,然后把用黃蠟畫好直線、曲線、圓形等圖案的裙子浸入藍靛泥的水桶10余分鐘,提起晾晒上色,晒干水汽后,又放入藍靛泥浸泡10余分鐘,又提起晾晒。一條裙子每天反復浸泡晾晒六七次,一個星期之內每天堅持,最后全部上色完成后,晒干了再煮熱,把蠟去除,這樣才完成一條裙子的蠟染。
“時間和工序成本很高,一條裙子制作好后,一般售價500元左右。一年收入有3萬元左右。”張成光說,他的妻子羅德妹能做手工苗繡,“她制作的苗繡衣服精美,但是手工繡太慢,成本也高。現在人們都傾向購買機繡的衣服。”
2020年9月,石板河村被命名為第五批“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鑿出史詩的村庄
來到挂壁公路,看到岩壁上那些鑿出來的印記,不禁感嘆人民群眾的力量。這可是一個村庄的史詩啊,石板河人自己鑿出來的史詩。
挂壁公路是石板河村的標志性景觀,它是全村2000余名各族同胞用近3年時間鑿出的。出山路長約7公裡,其中470米在川溝峭壁上,這條公路連通了村庄與外界。
石板河村挂壁公路修建前村民出山常行走的川溝橋。謝永奇攝
修路過程中,有許多感人故事。
殷開舉為救他人犧牲,他的妻子史洪情忍著悲痛,系著腰繩吊上懸崖繼續修路,成了婦女們的榜樣。唐興方、殷開順受傷后,他們的妻子也相繼加入。楊文光右眼被炸瞎仍回到工地。工程分3路段進行,攻堅階段凌晨挂馬燈鑿石壁,場面震撼人心。
路修通的那天,全村人站滿了峭壁上高高低低的“毛路”,一輛破舊的北京吉普從挂壁公路那頭開過來。這是石板河村歷史上第一次開進一輛車。
2014年,石板河村挂壁公路納入硬化路工程計劃,兩年后變成了寬約4.5米的水泥路。通電、通水、改廁等建設讓村民生活質量大大提升。
如今,石板河村在發展道路上不斷前行。2020年整村脫貧出列,村“兩委”依托挂壁公路等獨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文化旅游。很多外省游客和周邊城市的人前來打卡、觀光,文人墨客也來書寫這裡的奮斗篇章。這裡距大韭菜坪和二台坡阿西裡西大草原僅2公裡,山地穿越賽也把這條路規劃為賽道之一。村民開起了農家樂,致富能手發展魔芋種植、牛羊魚養殖等產業。
石板河村雙龍灘。謝永奇攝
石板河村人有了出山路,外出的人越來越多,石板河村成了他們的鄉愁。如今,他們開車回家成了新潮。據2024年6月份不完全統計,全村有小汽車95輛、摩托車86輛、電動車13輛、三輪車83輛、挖掘機1台、大型運輸車1輛。
車來車往的石板河村,把村外的人吸引來觀光旅游,也把石板河人的夢想帶飛。2024年,全村有研究生2人,博士生1人,大專及本科生63人。石板河人有的在省內創辦私立學校,有的外出在深圳有關國企就業,在浙江、江蘇創立公司,接收國外訂單等,他們把石板河人的夢想帶到世界各地,把大山裡的奮斗史刻在骨子裡。
石板河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既保留了原生態之美,又實現了經濟發展,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文/圖 舒榮、劉虹艷、謝永奇、王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