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從“易地搬遷”到“宜居樂業” 

劍河易地扶貧搬遷“后扶”七載回眸

2024年11月12日11:20 |
小字號

黔有青山秀水,此處宜居宜業。2015年,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槍”,各地聞令而動,劍河踴躍其中,18145名群眾隨著挪出“窮窩窩”奔向新生活……

春秋代序,貴州劍河“后扶”工作七載回眸,且看劍河如何穩穩鋪就搬遷群眾的幸福路。

貴州省劍河縣易地移民安置點的思源社區。楊家孟攝

貴州省劍河縣易地移民安置點的思源社區。楊家孟攝

“十三五”期間,劍河縣依托城鎮和產業園區,集中規劃建設幸福、思源、馨怡社區及觀麼鎮三合村等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點),隨著3655戶搬遷群眾落戶劍河,劍河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已由“前半篇文章”的“搬得出”向“后半篇文章”的“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過渡轉變。

秋意暈染、斜陽暮下,寬闊平坦的“幸福路”,鱗次櫛比的“小洋樓”,“紅綠”妝點的“花園子”,悠然自得的“安居客”……走進劍河各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入目和諧靜謐。

作為居住思源社區6年多的羅琪來說,小區的一桌一椅都在見証著她從最初遠離故土、客居他處的惶惶不安,到而今安心扎根、悠然居住的心態變化。

孩子們在思源社區玩耍。吳玲攝

孩子們在思源社區玩耍。吳玲攝

“我們的社區干部設身處地地為我們著想,像家人一樣關心我們,小區干淨整潔,健身器材、休閑場地隨處可見,公交車還直接到家門口,各項基礎設施都有,小區就好像個花園一樣。非常感恩我們國家有這個好政策,搬到這裡安穩地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很安心。”正在捯飭自家花草的羅琪介紹,小區裡,不僅水、電、路、網等配套設施全面完備,就醫、就學、就業……生活圈裡所需也都應有盡有,她十分滿足。

給小區居民“宜居”的“剛需”到位,讓群眾“樂居”的“軟件”也是劍河“后扶”文章的一個亮點。開展趣味活動、組建文藝隊、開放老年活動中心……多姿多彩的文娛“菜單”正不斷充實著小區居民的“閑”生活,既促進鄰裡融合,又加速搬遷群眾對“新市民”身份的認同。

“現在我的生活豐富多彩,社區有文藝大隊,有打球的,有跳舞的,有唱歌的,各種各樣的都有。我是我們廣場舞隊的隊長,逢年過節,我們都開展活動,大家開開心心過節,真的非常幸福。”談及現在的生活,羅琪津津樂道。此外,各安置小區(點)因地制宜推行的積分超市兌換制、民族文化傳承隊、“幸福微菜園”……無一不在為搬遷群眾解鄉愁促和諧,提高城鄉融入歸屬感。

羅琪來在新家打掃衛生。楊家孟攝

羅琪來在新家打掃衛生。楊家孟攝

搬得出還需穩得住,除環境“宜居”外,穩得住的關鍵還在於“樂業”。為實現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劍河持續加大產業項目資金投入,在各安置社區(點)“私人定制”式地發展農產品種植、中藥材種植、就業車間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助力群眾和集體經濟雙增收。

伴隨著藤條被編入藤席發出的清脆鳴響,幸福社區的就業車間裡好不熱鬧,藤編工人楊政清和工友們正在趕制一批訂單。據楊政清介紹,由於孩子就讀的學校就在小區裡,中午有飯吃,離家又近,無需分心的她可以安心加班,加上車間裡的訂單不斷,工作穩定,生活特別有盼頭,她說:“在社區開辦的就業車間工作兩年多來,每個月都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訂單多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拿更多工資。這種樓上就是生活,樓下就是工作,顧家和掙錢兩不誤的安穩生活我很滿意。社區還開設了‘四點半課堂’,志願者們無償為孩子們輔導功課,解了我的后顧之憂。”

居民楊政清在藤編廠裡工作。楊家孟攝

居民楊政清在藤編廠裡工作。楊家孟攝

楊政清所在的就業車間是劍河縣牽線優秀創業企業入駐的9家就業車間之一,借著就業車間,385名搬遷群眾在家門口當起了“上班族”。此外,劍河搭乘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東風”,圍繞產業發展和勞務輸出用工需求,開展實用性技能培訓,用“授漁”的方式提高搬遷群眾就業能力,也為搬遷群眾創造更多就業可能……在劍河易地扶貧搬遷的家庭現有搬遷勞動力3541戶9249人中,搬遷勞動力家庭實現就業3541戶8808人,就業率達95.23%,實現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目標,其他無勞動力搬遷家庭均有國家“后扶”政策保障。

“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扶持工作一直是黨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為此,在過渡期期間,我們始終致力於深化易地扶貧搬遷‘五個體系’建設,用好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抓好‘產業’和‘就業’兩個關鍵詞,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讓搬遷群眾從‘易地搬遷’向‘宜居樂業’轉變。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州縣的決策部署,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逐步致富,為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貢獻力量。”劍河縣生態移民局黨組書記、局長姜鳳林說。

搬遷群眾在思源社區休閑。楊家孟攝

搬遷群眾在思源社區休閑。楊家孟攝

七載光陰更迭,未來可期可許。無論是從“前半篇文章”探索“六個堅持”,還是“后半篇文章”實施“五個體系”制度性部署,劍河始終“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扎實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致力讓群眾從“易地搬遷”到“安居樂業”。

因“后扶”工作突出,幸福社區先后成功創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和黔東南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易地扶貧搬遷“五星級社區”,思源社區成功創建省級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劍河縣生態移民局獲得“十三五”搬遷工作擔當有為集體和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楊家孟、吳玲)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