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銅仁:積極推動非遺傳承煥新發展

銅仁擁有著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瑰寶承載著千百年來的智慧與情感,是銅仁獨特的文化名片。近年來,銅仁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立足資源稟賦,創新“非遺+”模式,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不斷拓展非遺的傳播渠道,推動非遺傳承煥新發展。
非遺產品。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方面,銅仁市始終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於2020年頒布了《銅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這是銅仁市順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在歷史文化保護領域方面通過的首部地方性法規。此外,銅仁市還出台《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性文件,為推動非遺保護提供政策支持。
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組織開展非遺傳承保護排查,全面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數量、分布、保護現狀等信息。目前,銅仁市鬆桃苗繡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可持續生計項目、石阡“說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仡佬毛龍節、玉屏簫笛制作技藝、土家族民歌、賽龍舟等10多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仡佬族敬雀節、思南花燈等80多個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展示非遺產品。
大力實施文化遺產隊伍建設工程,通過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建立完善非遺專家庫,充分發揮石麗平、張著權、毛呈祥、代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的示范帶動作用。建立了銅仁市非遺研究基地,常態化開展非遺培訓,切實提升非遺傳承能力和水平。石麗平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繡代表性傳承人,苗繡產品暢銷北京、上海等地,出口美國、日本、馬來西亞等70多個國家,帶動當地數千名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致富。
切實加強非遺陳列展覽,貴州儺文化博物館從2008年正式對外免費開放以來,切實加強儺文化研究和宣傳,經常性開展儺堂戲公益性演出,不間斷地推出各類臨展和外展,每年接待觀眾10余萬人次,多次評為全省免費開放優秀單位,今年8月,該館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此外,銅仁市還有石阡縣非遺博物館、“思南剪紙”和“思南花燈”非遺館等專門的展覽展示場館。
非遺產品。
以非遺為載體不斷豐富旅游文化內涵,以旅游促進非遺保護傳承,探索打造“非遺+節慶”“非遺+演藝”“非遺+研學”“非遺+文創”等文旅創新項目,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見人、見物、見生活。積極推動非遺進景區,在梵淨山、朱砂古鎮等熱門景區,均有銅仁非遺文創產品售賣。特別是在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中南門歷史文化旅游區,不僅設置有鬆桃苗繡展示中心、黔繡非遺傳承館、苗醫藥體驗館、土家族醫藥館,還有一個非遺集市,設置有非遺展示區、非遺項目推介區、非遺文創產品售賣區、非遺互動體驗區等,常態化展示銅仁當地的綠豆粉、苗家八大碗等非遺美食,舉辦花燈、四面鼓、儺戲、舞龍等非遺展演活動,在助力貴州非遺活態傳承的同時,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銅仁非遺的魅力。
此外,銅仁市在持續辦好傳統龍舟賽、民間文藝匯演、民俗節日燈會等活動的同時,先后組織舉辦新春“銅城遺韻·潮向未來”非遺季、“梵天淨土·非遺‘銅’行”、“非梵銅行·遺路有禮”非遺文創大賽、“千年非遺·儺戲再現”等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推動銅仁非物質文化遺產“火”起來。(圖/文 羅敏、李雪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