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新聞頭條

走進貴州省地質博物館

觀山海變遷 賞生物多彩(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本報記者 陳雋逸
2024年11月12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一棟造型獨特的建筑十分醒目。它棱角分明,好似幾塊巨型沉積岩堆砌而成,令人聯想到貴州名山梵淨山上的“蘑菇石”,外立面一道道線條營造出視覺上的層次感,如同山巒上層層疊疊的梯田。這便是貴州省地質博物館。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前身為1957年成立的貴州省地礦局全省地質資料處。2021年8月,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建成並向公眾開放。該館展陳總面積1.6萬余平方米,藏品涵蓋古生物化石、礦物晶體、岩礦標本等類型,全面展現貴州多樣的遠古生物、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開館以來,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已接待線下觀眾270萬人次,線上參觀者超300萬人次。

探索生命演化

走進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序廳,一面巨大的海百合化石令人震撼。初見海百合的人,會被它的外形所迷惑,以為它是美麗的花朵。實際上,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棘皮動物,捕食時,它的羽狀觸手(腕)從“花托”中伸出,將周圍的浮游生物攬入口中。

海百合與海星、海膽、海參屬同一門類,產生於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早期。“序廳展出的是面積約為106平方米的關嶺創孔海百合化石標本,是目前已知自然產出面積最大、獨立生態系統最完整的海百合群體化石。”貴州省地質博物館講解員殷媛介紹,它“花”型碩大又具有美感,內部結構清晰,是舉世罕見的海百合化石珍品。

序廳走廊有5塊化石牆,展示了貴州5個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群落,第一個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群——瓮安生物群。這是生活在6.09億年前的古生物群落,被譽為“拉開地球生命演化大幕的起點”,是探索生命演化、解讀生命密碼的重要線索。

穿過走廊,步入“神秘貴州”展廳。該展覽通過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標本、生動的場景復原和多媒體影片,展示貴州地區6億多年前至約6500萬年前的古生物演化歷程,帶觀眾走進神秘的“古生物王國”,聆聽遠古貴州的生命故事。

殷媛說,在瓮安生物群內發現了最早的動物胚胎化石,它們體量很小,隻有200—800微米。展櫃上部的藝術裝置對胚胎化石進行放大展示,觀眾還可通過顯微鏡觀看這些化石。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看見動物胚胎化石像一個個球體,有的表面光滑,有的凹凸不平。

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后一個紀,距今約2.99億年至2.52億年。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爆發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生物集群滅絕。據統計,有51%的科級生物滅絕,由此推算種級生物的滅絕率在96%以上。展廳裡有一條“復蘇通道”,用二疊紀和三疊紀含生物灰岩制作成黑色地磚,讓觀眾直觀感受生物大滅絕的影響。“中間以一條紅線為界,一側地磚上有許多斑點,它們是二疊紀的生物遺跡﹔另一側代表三疊紀,上面的斑點明顯變少,因為隻有很少一部分生物延續至三疊紀時期。”殷媛說。

揭秘遠古海洋

2億多年前,貴州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許多海生爬行動物生活於此。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收藏了許多中生代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其中,梁氏關嶺魚龍化石堪稱“鎮館之寶”。魚龍是古生物學家最早發現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動物,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魚龍是中國安徽省巢湖地區的巢湖魚龍,距今約2.45億年。梁氏關嶺魚龍發現於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晚三疊統法郎組瓦窯段地層,屬大型魚龍類。

“這條魚龍體型龐大,長達9.25米,吻部較突出,頸部較短,身體胖胖的,呈紡錘形,尾巴長而細。”殷媛說,梁氏關嶺魚龍雖然看起來是龐然大物,但並不凶猛。仔細觀察它的吻部,會發現它沒有牙齒,推測隻有濾齒須,它的食物主要是卷曲的菊石及雙殼類生物,化石周圍還保留著它生前吃過的食物殘渣。

模式標本是研究命名化石新種所指定的、具有該新種典型特征的標本,是認定新種最重要的依據。展廳內有專門展區來展示模式標本。“通俗來講,模式標本是整個化石家族的‘長老’,是研究者用來命名化石、給化石歸類的証據。”殷媛說。

目前,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共有8塊、6個種屬的海生爬行動物模式標本,在全國同類博物館中排名前列。其中,蔡胡氏典型魚龍模式標本是該種屬全球唯一的化石,長6.32米,保存基本完整,屬於關嶺生物群。

貴州龍是由中國學者研究並命名的第一種海生爬行動物,屬於三疊紀興義動物群的鰭龍類。20世紀50年代,中國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胡承志在貴州興義農家牆壁的石頭上發現海生爬行動物標本,經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鐘健鑒定后命名為“胡氏貴州龍”。這是原始鰭龍類化石第一次在亞洲被發現,揭開了中國研究海生爬行動物的序幕。

展廳裡有一整面展櫃展示了不同生長階段、不同保存狀況的胡氏貴州龍化石。“有雌性個體、雄性個體、幼年個體、青壯年個體。”殷媛介紹,“聽到‘貴州龍’的名字,許多人以為它很大,其實它身材嬌小,成年胡氏貴州龍一般體長為25—30厘米,頸部和尾部較長,頭骨很小,眼眶較大。古生物學家根據其四肢骨骼結構推測,它可能靠劃動槳狀前肢和擺動尾部在水中行進。”

看完各式各樣的海生動植物,穿過一段“海底隧道”,便告別了貴州的海洋時代。“這段‘海底隧道’再現了貴州2億多年前的古海洋環境,裡面的生物有我們在展廳看到的魚龍、海百合等。”殷媛介紹,三疊紀末期,由於地質構造運動,貴州從海洋抬升成陸地,從此再沒有沉入水裡。

展示瑰麗景觀

時光流轉,山海運動,造就了貴州千溝萬壑、千瀑萬洞的喀斯特地貌。貴州喀斯特地貌具有“雄、奇、險、絕、特、美、廣、全”八大特點,是名副其實的“喀斯特王國”。在“多彩貴州”展廳,還原了黃果樹瀑布、織金洞、萬峰林等典型的喀斯特景觀,它們均是貴州著名的旅游景點。“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將博物館作為旅游的第一站,我館概括介紹了貴州代表性的自然景觀,吸引大家到實地一探究竟。”殷媛說。

在貴州喀斯特溶蝕台地,隨處可見依石而建的獨特民居——石板房、石板寨。這些地區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當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石建房,薄片蓋頂,厚石砌牆,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多彩貴州”展廳內復原了安順市西秀區雲山屯石板房場景。雲山屯是貴州保存最完好的屯堡文化村寨,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黔中無閑石,貴地多寶藏”。貴州礦產資源豐富,礦種多、分布廣、門類全,據《2023年貴州省自然資源公報》統計,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37種,其中49種居全國總量前十位,20種排前三位。在“富饒貴州”展廳,可以看到各種珍貴的礦石標本、絢麗多彩的礦物晶體和賞心悅目的寶玉石工藝品,了解貴州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布情況。

貴州金礦開發利用已有1000多年歷史,隋唐五代時就有“黔州產麩金,南州產貢金”的記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貴州金礦主要富集區,資源儲量大、分布廣,該州8個縣(市)均有金礦。2005年,黔西南州被中國黃金協會授予“中國金州”稱號。

除了常設展覽,貴州省地質博物館每年圍繞自然科學等主題舉辦臨時特展,並利用走道空間布置微展覽。今年國慶前夕,貴州省地質博物館推出“生命的絕唱——貴州關嶺三疊紀古生物化石拓印展”,重點展示海百合、魚龍、海龍等關嶺生物群典型古生物化石及化石拓印作品,結合現代詩歌和古生物學知識,為公眾呈現文化與科學交融的雋美畫卷。

原刊於《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11月12日 第 07 版)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