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市水塘村人民調解委員會:預防化解鄰裡糾紛“三鄉”融合工作法

仁懷市水塘村人民調解委員會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總結出預防化解鄰裡糾紛“鄉親、鄉鄰、鄉能”三鄉融合工作法,多渠道預防化解鄰裡糾紛,提升基層治理成效,助力和美鄉村建設。近五年來,實現了“零訴訟”“零上訪”、矛盾糾紛“零庫存”,所有問題均在村、組就地全部解決,群眾法律意識、自治意識得到了增強,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鄉親普法,普法小院鄉聲“濃”
一是利用熱心村民閑置庭院打造鄉親普法小院,同時在群眾中發掘熱心公益、善於學習的對象,通過集中培訓、發放教材、組織研討等形式,把群眾培養成“法律明白人”,成為普法的堅實基礎力量,讓普法有陣地、有主體、有成效。
二是充分發揮“法律明白人”在鄉親鄰裡之間人頭熟、情況清的優勢,用更接地氣的“土味”鄉話精准開展民法典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普法宣傳,讓法律知識更貼近群眾,讓群眾易學、易記、易懂。
三是發揮“法律明白人”地理和時間優勢,做好“7×24小時”普法服務,滿足群眾法律咨詢個性化需求和保護群眾隱私,讓群眾敞開心扉接受法律服務,切實提升普法工作質效。“學法小院”的創建,不僅為村民提供了休閑場所,更重要的是為村民提供了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學習交流平台,為村民提供了“以法明智”的保障,從而增強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識。學法小院建成以來,在學法小院開展了80多場法律知識宣講,普法受眾1100余人次。
鄉鄰調解,議事小院鄉音“和”
一是把群眾普遍認同、辦事公道、為人正直、處事老練的群眾發展成專(兼)職人民調解員,搭建了一支人民群眾信任的調解員隊伍,並根據調解員能力側重,組建了婚姻家庭、山林土地等專業人民調解小分隊,有針對性開展糾紛調解工作。
二是利用村內群眾閑置院壩搭建鄉鄰議事小院,給群眾搭建說事平台,調解員組織群眾對重大矛盾糾紛進行評判,通過集體討論爭取多數群眾的認同,凝聚化解糾紛的共識,為切實化解糾紛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三是利用鄉親鄰裡臉面熟、曉內情的優勢,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通過拉家常、幫農活等形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鄉情感化群眾,有效提升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自議事小院建成以來,逐步養成群眾有話當面說、問題當面提、有事當面解的良好氛圍,小院議事68場,解決問題183件。
鄉能服務,法律服務工作室鄉民“贊”
一是動員本村法律工作從業人士利用閑置房間打造“鄉能”法律服務工作室,為村民提供專業的法律咨詢服務,為群眾有效規避矛盾風險,防范糾紛的產生。
二是在鄉能工作室進行特別“庭審”,在調解矛盾糾紛中由鄉能為糾紛雙方剖析糾紛中的法律責任和訴訟風險,以鄉情為背書取得群眾的信任,為化解矛盾糾紛提供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是工作室針對特殊人群開展溫情服務,把法律服務送到群眾家門中、心坎裡,點對點進行矛盾糾紛化解,得到群眾的交口稱贊。自鄉能工作室設立以來,調解矛盾糾紛40余起。(貴州省司法廳官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