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江口:“四好農村路”串起好山好水好生活

炎炎夏日,人們向往著山水秀麗的梵淨山、亞木溝、雲舍等風景區,市民們沿著寬敞整潔的柏油路游玩賞景,享受難得的休閑時光。
“現在的路越修越暢通,環境更好了,城裡的市民四季都能來旅游。”雲舍村黨支部書記、關工委主任楊鳳剛說,從村子到縣城隻有6公裡,過去路不通暢要步行1個多小時,現在開車10分鐘就到。
早在20多年前,具有開拓精神的楊興春就已圍山養家禽。每到禽肉上市時,也是他最辛苦的日子。趕場天挑50公斤家禽到縣城去,賣完肩膀都破皮了。
四周大山蜿蜒連綿,一條大河隔斷了雲舍通往縣城的路。每次出行都要步行過河,村裡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產業空心化、人口老齡化、住戶留守化,成為當年雲舍村的真實寫照。
2002年以后,為打造梵淨山旅游精品,縣交通部門投資修通了梵淨山旅游大道,從鎮江村架大橋,沿雲舍村直通梵淨山,雲舍村也隨著交通的便捷而打造成了土家民族特色村。
民有所盼,政有所為。江口縣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從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四個方面精准發力,持續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著力提升農村出行條件和服務品質,讓群眾進出有好路、產業有出路、致富有門路。
“四好農村路”在江口綠水青山間架起振興的橋梁,連接了城鎮鄉村,也為村民鋪就了一條條致富路、幸福路。
借助“四好農村路”的建設東風,魚良溪按照縣裡“一村一品”的要求,採取“村集體合作社+大戶合作社+農戶+建檔戶”的方式,流轉全村及鄰村1000余畝土地,破除土地壁壘,大力發展西瓜、草莓等精品水果產業,打造一季賞花、四季採果的魚良溪新景象。
跟隨楊再練走在村裡,新修的土家食府人氣正旺,休閑垂釣池旁不時傳來陣陣笑語。借助“四好農村路”,魚良溪農旅一體化田園綜合體初見雛形,2023年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
作為連接城鄉的“毛細血管”,農村公路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縣域城區,把一座座小山和一個個村庄、一片片產業串聯起來,不僅成為群眾安全出行的通達之路,更是托起鄉村振興的希望之路。
在德旺民族鄉壩梅村,原生態的梯田風光、傳統的農耕文化、紅二、六軍團會師等,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品味特色小吃,追憶流金歲月。該村深挖鄉村文化與民俗特色,沿“四好農村路”打造了“淨山白鷺飛·桃源稻花黃”鄉村農旅融合景點。
旅游線路的持續升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村創業。近兩年的“五一”假期,到壩梅村體驗鄉村風情的游客絡繹不絕。紅色文化小院負責人汪學飛說,今年小院升級了環境服務及民宿條件,讓游客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據了解,隨著農村公路建設發展的持續推進,江口結合“四好農村路”提質增效行動,以鄉村旅游道路規劃提升為主線,充分挖掘整合歷史民俗、健康養生等資源,有重點、有層次、有特色地打造農文旅產業,將土鄉風情園、亞木溝、寨沙、壩梅等景點串聯成片,推動農村公路與當地產業、鄉村旅游、現代農業、特色小鎮等項目同步建設、互利共贏,形成-幅“以文鑄魂、以農興旅、以旅強農、以節會友、產業互融”的農文旅融合嶄新圖景。
“從‘通上車’到‘富一方’,交通變化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就了土家人的幸福大道。”江口縣交通運輸服務中心負責人說,目前,該縣587公裡通村公路、1100公裡“組組通”公路縱橫山野,連接內達外暢的國省道大動脈,不僅改變群眾的出行方式,更打通黔貨出山的通道,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道路。(趙玉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