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風採 | 水城區:“兩園一田”內回蕩著鄉村振興協奏曲

今秋,讓晏庭銀倍感開心的是,他通過安裝防雹網而種植的紅心獼猴桃,目前已漸次進入了採收的極佳時節。
然而,作為百車河社區沙坡九組獼猴桃種植大戶的他,正採取網絡平台等線上、線下銷售方式,將一年一度的獼猴桃碩果,寄送到消費者手中。
“每年的這個時節,都是我們賣獼猴桃的關鍵期。”
“發展農業產業,我們的收獲就靠這段時間了。”
“近段時間以來,我們都比較忙,不過雖然辛苦點,但因為有了不錯的收入,心裡總是甜蜜的。”
......
9月5日,在水城區蟠龍鎮百車河社區沙坡九組的一片獼猴桃種植基地內,晏庭銀正查看著果實的生長情況。
伴隨著陽光的照射以及清風的吹拂,這裡已然成為一個甜香味十足的農庄樂園。
“你看!這些果實要不了幾天都可以採摘了,我們干農業的,就是要嚴格按照果子的成熟程度來確定採摘時間,如果把握不住‘火候’,就會影響獼猴桃果的品質。”晏庭銀說。
事實上,早在2013年,在深圳一家“五金廠”打工已10年有余的晏庭銀,就懷揣著“創業”之夢返鄉,並結束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我剛回來那幾年,一心想著如何將土地‘盤活’起來,發展農業產業。”晏庭銀說,在他正為發展什麼產業而“發愁”的時候,政府就提出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思路。
2015年,晏庭銀借助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契機,毅然決然地加入了種植獼猴桃的“隊伍”。
他說:“起初,我們對獼猴桃的了解不多,但覺得這是新鮮‘玩意兒’,發展好了應該會有不錯的市場。”
發展種植業,土地是根本。接下來,因多年前自家的土地被大水沖毀,沒有可用土地的晏庭銀,決定採取“流轉土地”的方式進行種植。
他認為:“既然返鄉了,發展農業產業,有土地種、沒有土地流轉土地也要種,這是我當時的決心。”
於是,晏庭銀按照500元/畝的流轉費標准,向當地村民流轉了6畝土地,並於2015年年底完成了獼猴桃種植。
2017年,不安於現狀的晏庭銀又流轉了4畝土地,將自己的獼猴桃產業面積擴增至10畝。
“在我發展獼猴桃種植的過程中,政府的宣傳給了我底氣。”晏庭銀說,經過多年的精心管護后,他的獼猴桃長勢喜人,收入也呈逐年上升趨勢。
與此同時,見狀的寨鄰也紛紛效仿,並多次到晏庭銀的獼猴桃基地內去學習、取經。晏庭銀也不厭其煩地將自己的種植經驗傳授給他們。
“一個人發展得好不算好,我心裡想到的是大家都要好才算好!”晏庭銀說,當寨鄰們向他請教獼猴桃種植技術時,他都毫不保留。
漸漸地,晏庭銀成為了鄉親們口中的“晏師傅”。
談及多年來種植獼猴桃的感受,晏庭銀總結道:“發展獼猴桃產業,除了天然的氣候、土壤等資源優勢之外,投入和管護才是關鍵,沒有投入就沒有收入,沒有管護就不會有果實的品質和產量。”
晏庭銀還說,種植獼猴桃,就是要在套袋、剪枝、施肥、澆水、授粉等環節上,下足“真功夫”,要嚴格按照季節特點、時間特點等,提前開展好病虫害防治以及冬季清園等工作,才能最終迎來豐收。
在晏庭銀的示范帶領下,目前當地已有50余戶農戶成為了他的忠實“粉絲”,他們都在獼猴桃種植產業中“嘗到了甜頭”。
“這50來戶農戶中,最少的每年可以增收3萬元左右,多的有達到13萬余元的收入。”說這話時,晏庭銀一臉幸福。
說起種植獼猴桃的另一“秘訣”,晏庭銀介紹道:“保住了花就是保住了果,這裡面的學問很深,我也在不斷學習、研究、實踐和總結。”
近年來,蟠龍鎮立足當地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堅持把培育壯大獼猴桃產業作為群眾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徑。目前全鎮獼猴桃種植面積3535畝,涉及戶數883戶,涉及人數3203人。
尤其在春季管護期間,蟠龍鎮積極邀請專家,用好鄉土人才,為轄區內種植獼猴桃產業8個村(社區),通過現場培訓、田間指導、錄制技術小視頻等多種方式開展技術培訓,並且邀請國家級獼猴桃專家和區裡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廣泛開展獼猴桃種植技術培訓,切實提升技術員和種植大戶的業務技能,解決了廣大種植戶在獼猴桃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引導果農搶早行動,保季節、抓質量,為蟠龍鎮獼猴桃優質高產打下基礎。
“僅百車河社區,就種植獼猴桃446畝,涉及農戶約217戶。當前百車河農業產業提質增效項目落地建成,並新增獼猴桃防冰雹網258.9畝,此舉加大了獼猴桃產業抵御自然災害的風險能力。”百車河社區主任李先建說。
另據悉,水城還從冷鏈配送、精深加工等方面入手,打造了年加工萬噸獼猴桃精深加工中心和貴州較先進的分級包裝生產線,讓獼猴桃產業得以有力有序地朝高質量發展方向持續邁進。
放眼整個水城的紅心獼猴桃種植產業,目前已覆蓋農戶3.73萬戶14.22萬人。2023年共採收獼猴桃鮮果 5萬噸,產值10億元。2024年預計可採收獼猴桃鮮果 5.5萬噸,實現產值11億元。(水城區人民政府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