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高粱熟了遍地紅!機械收儲助農降本增效
今年,印江自治縣通過土地宜機化整治,提供全程機械化技術服務指導等措施,促進高粱等糧油作物種植生產逐步走向機械化、標准化、規模化,相較人工收儲,機收高粱更加節本增效,畝均成本降低200元以上。
在印江自治縣木黃鎮坪洞口村,1200畝集中連片的紅纓子高粱層層疊疊,像一張紅彤彤的巨型絨毯鋪在大地上,秋風徐來,一株株高粱隨風搖曳,美不勝收。
早年間,在外務工多年的新農人胡彬,是這片高粱基地的股東。近兩年,他從印江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中,看到了高粱種植全面實現全程機械化后帶來的降本增效,從當地流轉1100余畝土地進行宜機化整治,走上了高粱全程機械化種植之路。
“人工收割,每畝成本在300元,採取機械收割,每畝人工成本隻需要100元。”胡彬說,不依靠機械化,他一年最多隻能種200畝左右高粱,現在有了機械化,種糧的膽子也越來越大,想要在山區裡發展上千畝高粱種植也不再是夢想。
伴隨著“隆隆”的轟鳴聲,三名機手操縱著三台多用途聯合收割機,在高粱田裡齊頭並進,一株株高粱被“吞進”機腹中,“吐”出一粒粒高粱籽。
今年,隨著印江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全面推廣,適應於不同地形,多用途、便拆裝的履帶式中聯合收割機,被縣內20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看中后引進,印江山區普遍存在的“饅頭山、巴掌田”,農機不能上山下田的局面被逐漸改變。
“在收不同農作物時,隻需要把機頭的割台和機尾的篩網,相對應地更換和安裝上就可以了。”來自印江瑞豐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機手任青青說,現在合作社的聯合收割機都是加裝履帶式設計,很適應貴州山區的小塊田,一台收割機每天收割糧食在50畝左右。
目前,該縣超10萬畝的高粱、水稻等糧油作物已經全面進入採收階段,為縮短秋糧收割時間,最大限度降低秋雨等不利天氣影響秋糧收割進度,減少糧食霉變等產后損失,該縣農機部門每天根據各地的秋糧成熟度,對縣內所有農機合作社的收割機進行統一調配,並用好中央下撥的700余萬元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補助資金,對參與秋糧搶收的農機按畝進行補助。
“目前我們組織了20家農機專業合作社,50多台收割機全部投入秋糧搶收中,同時還做好了從縣外調收割機來協作的准備工作。”據印江自治縣農機中心主任任斌介紹,目前對參與秋收的農機,是按照每畝補助40元標准執行。
此外,在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加持下,今年印江還在木黃、板溪新建了兩座區域烘干中心,項目建成后,印江的區域烘干中心將達到8處,日烘干能力突破200噸。(印江縣人民政府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