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共建共治共享 讓百姓生活更有幸福感

近年來,三都縣紅光村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創新搭建平台載體,以點帶面、示范引領,扎實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得到整體提升,實現群眾共創、共建、共享、共融,以鄉村和美有力有效助推鄉村振興美好新畫卷。
喜豐收。
比學趕超 爭做模范典型
走進紅光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條條干淨平整的鄉村道路,道路兩旁農家庭院錯落有致,房前屋后種滿鮮花,村子裡家家戶戶保持著習慣,落實好“門前三包”,村裡處處洋溢著比學趕超、爭創典型的文明新風。
通過積分制引導廣大群眾按照不同積分等級到村積分超市兌現商品,累計發放漱口杯、肥皂、毛巾、洗潔精、洗衣粉等物品折合資金2000余元﹔評選全村文明家庭戶10戶,衛生示范戶10戶,和睦家庭戶10戶。
“現在我們每天都把自己家裡和門外都打掃得干干淨淨的,住起來舒服。每個人都把小家打掃干淨了,我們寨子這個大家庭也就變成美麗家園了,我家還被評為文明家庭戶。”村民艾培貴開心地說。
紅光村持續弘揚重教興學之風,盤活原龍場小學閑置教室,吸引紅光村返鄉創業能手李國林利用閑置教室創辦了伯明實踐教育基地,為全縣中小學生提供了寶貴的社會實踐平台。基地由時代記憶館、農旅接待中心、農耕文化體驗基地、戶外軍事訓練場、宿舍住宿區、休閑娛樂區、生態康養區七個功能區組成,是一個集學生研學、社會實踐、勞動實踐、冬夏令營為一體的農耕文化實踐基地,可滿足農耕文化學習、勞動實踐學習、紅色文化學習、愛國主義教育等研學體驗。同時村裡為激發人才培育活力,2024年,紅光村捐資助學愛心捐款約28000元,資助新入學大學生23名,幫助學子完成夢想,筑夢未來。
“這不僅僅是對我們的幫助,更多的是對我們的鼓勵和期許,我會好好完成學業,爭取學有所成回報家鄉、建設家鄉。”在獎學金發放儀式上受助學生劉玉鵬說。
特色蔬菜種植。
創新引領 打造文明新風
構建村民高度自治管理模式。紅光村通過“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基層自治組織,組織開展“村民議事會”“新時代文明實踐”“請你來商量”等活動,引導村民積極主動參與到建設新時代文明新農村的事業中來,形成高度自治的基層治理模式。
“結合本村實際情況,成立村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通過村民評議,將建設美麗鄉村、勤勞致富、愛護環境、遵紀守法、鄰裡和睦、孝老敬親、婚喪嫁娶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倡導群眾積極遵守,共建文明鄉風。”紅光村支書黃德輝告訴筆者。
結合《移風易俗倡議書》《三都縣婚喪移風易俗倡導性標准》等要求,通過廣播、標語、橫幅、牆體彩繪和入戶宣傳、群眾院壩會等形式大力宣傳,黨員干部帶頭引領,以身作則做典范,激發和引導群眾自覺破除陳規陋習,培養良好文明新風。
“我們老百姓也是遵守村裡的村規民約,積極配合,辦酒不大辦濫辦,結合實際情況來,這樣減少家庭壓力,也為打造文明村寨作出自己該做的貢獻。”紅光村村民艾燦財說。
同時,廣泛吸納黨員、新鄉賢、退休干部、道德模范、知識分子等加入志願服務隊伍,設立志願服務網格12個,志願者420人,開展形式多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美好家鄉共創共享,志願服務我先行。我主動加入村裡的志願服務網格,平時積極參與村裡‘小矛盾的調解’‘小活動的開展’‘小產業的謀劃’等活動,為村裡發展出一份力。”志願者韋正杰說。
近年來,紅光村借助“多網合一、一網統管”網格體系、“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體系、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伯明教育基地等平台載體,制作宣傳欄,利用“小舞台”“小院壩”“小產業”等開展形式多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多渠道、全方位宣傳文明新風。今年以來,發放宣傳冊1500份,組織開展文化、體育、農技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30次。
干淨整潔的村居。
產業興旺 助力群眾增收
走進三都縣大河鎮紅光村龍場片區蔬菜種植壩區,一股瓜果清香扑鼻而來,西紅柿、青椒、黃瓜、豇豆等各種瓜果挂滿枝頭,鮮嫩翠綠,菜農分散在田間地頭忙著採摘裝框、供應市場,來往客商開著貨車直接到田邊收購新鮮蔬菜,現場一派豐收景象。
在紅光村,家家戶戶都吃上了“產業飯”,陸江才便是其中之一。蔬菜基地裡,他和老伴正忙著採摘西紅柿,不一會兒,一個個紅彤彤的西紅柿就裝滿了一大桶,趁著新鮮賣個好價錢,說到今年的收成,夫妻倆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今年我家種有7畝的蔬菜,有豇豆、黃瓜、辣子、毛辣(西紅柿),今年種得很好,客商來到我們田邊要,今年大豐收年,開心老火哦。”大河鎮紅光村蔬菜種植戶陸江才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綠色蔬菜,田邊直賣。產業路的修建,不僅振興了產業,也成為了菜農和客商間的一道“買賣橋”“致富橋”。隨后,這些新鮮的綠色蔬菜將會被分揀、包裝、裝車,發往各大市場,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為增加群眾收入,政府加大對種植方面的技術指導,我們種出來的蔬菜品質好,產量高。加上近年來,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好多企業到我們產業園區,現在村裡蔬菜產業種出來后,不僅有客商上門收購,還可以送到我們村的產業園區的工廠裡去,農戶根本不愁銷路,大家日子越過越好。”村支書黃德輝說。
豐收。
據悉,紅光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紅光村800畝壩區優勢,大力發展壩區經濟,帶動群眾種植辣椒、西紅柿、黃瓜、豇豆等特色果蔬產品,積極推進蔬菜產業規模化種植,標准化生產、市場化運作、品牌化發展、通過蔬菜產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蔬”寫鄉村振興的“豐”景。(圖/文 張岑芳、韋恩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