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開心農場”上線!貴州安順“鎮寧蜂糖李”探路認養模式

時下,進入安順鎮寧六馬蜂糖李的採摘季。
6月15日,貴陽市民李先生一行來到安順市鎮寧自治縣六馬鎮打罕村“飄飄家的果園”,“看望”自己認養的蜂糖李樹。
近年來,多地相繼推出現實版“開心農場”,消費者紛紛認養各式果樹、農田、家禽,在鄉村有一塊地、在山裡有棵樹,成了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炫耀的“資本” 。蜂糖李樹認養模式,比單純購買農產品多了一份“養成”樂趣。待農產品成熟后,可帶親朋現場採收,也可選擇物流配送到家。
鎮寧蜂糖李樹認養模式,由00后布依族女生、新農人劉文飄發起。
劉文飄家是打罕村第一批蜂糖李推廣種植戶。2012年秋,劉文飄父母將近30畝水田改為旱地,開始種植蜂糖李。水稻田變為果樹林,管護工作並不輕鬆。一年四季,除了春節休息幾天,他們每天都在果林裡勞作。
樹形不好,就及時拉枝矯正﹔天旱少雨,就用三輪車運水去澆灌,還得及時清理雜草,消滅初生病虫害的根源。每年5月,蜂糖李快要成熟的時候,六馬鎮山頭上的雜草也跟著瘋長,由於機械除草會傷到樹根,因此隻能靠人工更穩妥。
疏果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如果不疏果,自然開花結果密密麻麻的一片,果子是多,最終是一樹果子個頭小,口感差。”劉文飄說,蜂糖李樹一般5年才挂果,而8年內結的李子口感都不佳。父母近10年的勞作,才讓自家蜂糖李“自信”地進入市場。
在六馬鎮,採摘蜂糖李還有個特殊的工具——有著長長手柄的圈形夾子。為不傷及果子,當地農戶還用布條或保鮮膜將圈形夾子包裹住。採摘下來后,還要按照果子大小區分品級。一般來說,一棵蜂糖李樹,直徑大於45毫米的果子佔比20%~30%,直徑40毫米以下的果子佔比20%左右,其余果子直徑則在40毫米-45毫米之間。
2024年5月29日,生態環境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提到,貴州省安順市鎮寧自治縣積極探索蜂糖李的種植規律,協同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的保護與利用。目前,在鎮寧自治縣,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的“鎮寧蜂糖李”種植面積已達到了22萬畝,產值約30億元,帶動1.5萬戶、6.2萬人實現戶均純收入增加6.7萬元。
但對個體農戶而言,若遇上蜂糖李豐收大年,有可能會遇到“豐收不豐產”的問題。
如今蜂糖李成熟季,六馬鎮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販,其中部分商販開始跟農戶打價格戰,壓低價格來收購果子。“若不及時賣出去,果子會爛在地裡。”劉文飄說,種植戶要承擔的風險還不止於此,2023年清明遭遇冰雹,90%以上的果子被打落,“如此一年的辛勞付諸東流。”
2024年“飄飄家的果園”蜂糖李樹認養模式的試行,從某種程度上化解了農戶風險。果園供認養的果樹樹齡為12年以上,當年所產蜂糖李均歸認養者所有,每樹蜂糖李年產量保底20斤(不論果徑大小),若極端天氣導致收成不足,來年果園也將會補足。
另一方面,果樹認養也為“農旅融合”開啟了一種新模式。“這是一種三產融合模式的探索。”文旅策劃人向輝說,從買蜂糖李變成“種”蜂糖李,消費者不僅體驗度升級,還能選擇不同季節來此賞花打卡、體驗農事活動、品嘗農家飯﹔農戶也將從以往的兜售商品,進階到為消費者提供商品以外的附加值。
此外,面對市場上打著蜂糖李旗號,用四月李等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情況,鎮寧自治縣也有對策。鎮寧自治縣蜂糖李產業發展中心根據當地農戶種植數量,向其發放溯源防偽碼。劉文飄家在內的當地種植戶,產品都有了“身份証”。消費者通過微信“掃一掃”,就能查看蜂糖李的種植地、採摘、包裝、質檢等信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