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新聞頭條

貴州創新機制賦能農業發展,老把式和農業專家——

同種一塊地 共解一道題

本報記者 黃 嫻
2024年06月20日08: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夏日清晨,在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鬆林鎮的田間地頭,已有不少忙碌的身影。還沒顧得上照看自家的玉米,村民王國新就趕著去村口迎接老朋友——遵義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科科長杜玉婕。

一個是農家老把式,一個是農業專家,去年這個時候,王國新和杜玉婕差點為了種地“吵起來”。

事情要從2022年4月說起。當時,貴州省啟動激勵農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行動,鼓勵農技人員“揭榜挂帥”開展技術競賽。不同於以往的農技服務,“揭榜挂帥”將農民和專家緊緊聯結,“拴”到了一條繩上。基層根據實際困難提出需求、發布“榜單”,全省的農技專家都可以來“揭榜”。

“榜”上有什麼內容?

“‘水稻增產8%以上高產示范’‘茶園綠色防控’‘玉米百畝方平均畝產800公斤’……”貴州省農技人員創新創業行動辦公室負責人王文虹如數家珍。通過充分征集各方建議,經專家團會商研究,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發布了基礎榜單129個、創新榜單293個,基本覆蓋全省糧油生產和特色產業發展主要技術服務領域和關鍵技術難題。

“定人、定點、定目標。”已是第二次“揭榜”的杜玉婕,對整個流程頗有心得。2022年,她參與的團隊曾取得畝產玉米900多公斤的成績,但因未達到目標產量而“落榜”。

“只是坐在辦公室裡,怎麼能找出問題所在?”杜玉婕並未氣餒,而是更加堅定了到田間地頭找方法的決心。

去年年初,杜玉婕又來“揭榜”了,並且再次“挂帥”,與遵義市農業農村系統的4名農技人員組成玉米高產服務團。隨后,團隊看中了農戶王國新田地基礎條件好、示范引領效果好的優勢,與他簽訂服務協議,在688平方米的土地上,開啟了玉米高產示范點創建工作。

“解決貴州玉米單產‘卡脖子’問題,栽培密度很關鍵。”杜玉婕發現,遵義地區玉米的栽培密度為每畝2000—3000株,可以實現平均畝產400公斤,這種稀疏的種法限制了玉米單產的提升。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結合當地海拔和氣候條件,團隊決定將栽培密度設置為每畝4250株。

說干就干。晒種、浸種、播種育苗,兩周時間一晃而過。

“大家都說,種得這麼密,哪還有得收?”到了移栽種苗的階段,王國新反而打起了退堂鼓。

“這是新品種,肯定錯不了。”下到田裡,杜玉婕耐心地向王國新解釋,團隊通過品種比較試驗選出的“真玉8號”,是貴州省農科院的自育品種,不僅出籽率高,還耐密植。

“有了良種、良法,還要有良才。”杜玉婕回憶,為了徹底打消王國新的顧慮,她和團隊成員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開展分工合作,為各個種植環節精准制定了方案。

“先施足底肥,再分3次適期追肥……”從定向移栽、精准施肥到科學防控,隻要有空余時間,大家都會來到王國新的田裡,一邊挽起褲腳干農活,一邊手把手指導。

去年9月6日,聽說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要組織專家現場驗收“揭榜挂帥”成效,王國新一大早就迫不及待來到田裡。“經過全田實割實收,折干折淨,單產為每畝1081.23公斤!”在對試驗田塊進行全田實割實收后,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的專家告訴王國新,這塊田創下了黔北地區有史以來玉米最高單產紀錄,也是貴州省玉米種植的最高單產。

“揭榜挂帥”成功!圍觀人群中傳來陣陣歡呼。面對前來打聽高產秘訣的鄉親們,王國新自信地說:“跟著專家學,用好技術干,致富不用愁。”

日頭漸高,杜玉婕與王國新走在田壟上,望著兩側玉米發出的嫩綠新苗,期待著今年的好收成。“今年,團隊將選用‘真玉10號’新品種進行試驗,爭取更好的單產成績,同時計劃在全市推廣應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助力更多農戶增產豐收。”杜玉婕說。

■鏈接

據統計,2022年以來,貴州省共有38212人次農技人員和4783個團隊踴躍“揭榜”,累計開展技術服務240萬余次,解決生產難題14.3萬個。截至目前,貴州省共有2954個技術團隊參與“揭榜挂帥”,榜單完成率超95%。下一步,當地將推動更多農民參與到高產示范行動中,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形成更緊密的農科教結合和產學研聯動機制。

在“揭榜挂帥”行動引領下,越來越多農技人員奔走在貴州的廣袤山鄉間,加速釋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蓬勃動能。2022年,貴州省糧油產量創5年來最高紀錄,糧食平均畝產增長1.8%﹔2023年,貴州省糧食平均畝產增速高於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817元,同比增長8.1%。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0日 第 10 版)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