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厚植生態底色 譜寫綠色篇章
夏日的織金,草木蔥蘢,滿目蒼翠。綠水青山的美景,如翰墨丹青為群眾的美好生活畫卷添上一筆濃墨重彩的幸福底色,似能工巧匠為百姓開啟出一條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通道”。
生態茶場。王春府攝
小茶葉成就大產業
雲霧裊繞,茶香扑鼻。走進織金縣雙堰街道“織金縣桂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內烏蒙利民生態茶場,綿延山頭的上萬畝茶樹一片翠綠,郁郁蔥蔥。茶場裡,上百名村民正三五成群地挎著竹簍,動作嫻熟地採摘著枝頭的點點嫩芽,原本沉寂的山頭熱鬧非凡。
“十年前,一場大火導致萬畝青林被燒毀,整個山頭生態環境受到重大打擊,變成一片荒山。”貴州烏蒙利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基地負責人蔡靖介紹說,2012年,公司開始嘗試在遍坡瘡痍的“火山”上種植茶葉,探索在“復綠”的過程中,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提升。
歷時12年,烏蒙利民生態茶場種植面積從最初的1500畝增長至10000畝,並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茶葉種植40000余畝。年均為周邊鄉鎮提供用工84000人次,年發放務工工資1680萬元。
朱天秀是雙堰街道居民,如今她已是在茶場務工三年多的老員工了。“茶場包吃包住,採茶時節平均一天能採五斤茶青,平時就在茶場當管護人員,家裡還養了十多隻雞、三頭牛,一年能掙上十萬多元。”朱天秀對茶葉產業帶來的實惠感到滿意。
“山間的這一片清香,在經歷萎凋、殺青、理條、烘干等多道工序后,能以最本真的味道勾住你的味蕾。”園區負責人宋勇說,公司如今還在茶山上建起了茶葉加工廠,日處理茶青加工20000噸,每年為省內21家茶企代銷名優茶50噸以上,實現產值6000多萬元。
作為社會資本參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典范,2022年,該園區獲得貴州省首張茶園林業碳票。至此,貴州織金也成為繼福建三明后全國第二個茶園林業碳票誕生地,這張碳票涉及茶園面積5773畝,輻射帶動10個鄉鎮21個村發展茶葉種植,核定碳減排量6774.46噸。
“拿空氣還能換錢,以前想都沒想過。”憑借碳票作為授信抵押,2022年以來,蔡靖在織金縣惠民村鎮銀行累計貸款300萬元用於企業資金周轉。
蔡靖介紹說,去年1月,烏蒙利民生態茶場獲評貴州省水利廳命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這也是畢節市首個省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如今已吸引了包括貴州大學茶研究院在內的15家茶產業相關的科研院所近200人次前來交流學習。
近年來,織金縣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生態理念,以“茶類氨基酸之王”黃金芽為主導打造“茶山花海、果蔬四季、農旅民宿”生態產業,將茶產業培育成生態農業的支柱產業,用生態產業打造山地康養景觀,強化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村生活體驗、民族文化風情展示等新型功能,以“農文旅一體”發展模式全力助推生態產業化,全面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
郁郁蔥蔥的枇杷林。王春府攝
荒土坡長出“黃金果”
目前,織金縣自強鄉山口村的五星枇杷進入採摘季。成片的枇杷林裡,挂滿枝頭的枇杷果子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金黃,散發出令人陶醉的果香。林下,三五成群採摘枇杷的果農及呼朋喚友前來體驗採摘樂趣的游客讓原本沉寂的山野變得熱鬧起來。
“我們的‘五星枇杷’已經發展到1500多畝,每年能為當地群眾創造400余萬元的年產值。”自強鄉黨委書記陳嶠告訴筆者,每年5月中旬至6月初是當地枇杷的黃金採摘期,隨著大量游客的到來,在解決枇杷銷路的同時也帶火了鄉村旅游。
自強鄉山口村位於烏江源百裡畫廊上游納界河畔,倒鍋式的地形地貌涵蓋不住水土,土地越墾越荒。近年來,自強鄉因地制宜發展既涵養水源又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枇杷種植產業,走出了一條山區特色種植的“生態致富”路。
“在政府的指導下,科學的管護方法讓我們山口村的枇杷都能長到雞蛋大小。”當地農戶劉慶紅家種植了20畝枇杷,目前挂果的達14畝。“一畝地平均32棵樹,平均每棵樹能產80斤左右,按批發價6元一斤計算,14畝枇杷產值可達22萬元,我家還養了15箱蜜蜂,每年能賣15000元左右,20斤左右的枇杷花茶能賣600元。”劉慶紅精准地算著經濟賬。
烏江源百裡畫廊東風湖畔,如巨斧劈開的峭壁傲然挺立。織金縣大平鄉蜂糖李示范種植基地裡,青翠的蜂糖李挂滿枝頭。
“去年,我們的蜂糖李因為個大味甜價格達到40至50元一斤,發展林下種植蔬菜,我們在合作社務工每天還能拿到120元工資。”大平鄉岩腳村村民王祥飛說。
為了充分利用初具規模的上萬畝蜂糖李林地,大平鄉因地制宜制定了“蜂糖李+白菜+南瓜+辣椒”的林菜“1+3”種植規劃,通過復合種植模式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一片土地四份收獲”的立體收益。
為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7年以來,大平鄉秉承產業致富的理念,退耕還林種植蜂糖李4041畝,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種植蜂糖李2500畝、2018年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種植蜂糖李1500畝。
同時,為實現規模化發展,實現產業致富目標,大平鄉為當地群眾免費提供樹苗,帶動農戶種植蜂糖李4000余畝,目前,該鄉蜂糖李種植面積達12000余畝。
枇杷種植基地一角。王春府攝
食用菌撐開“致富傘”
5月14日,織金縣板橋鎮寒坡嶺林場隨山勢綿延起伏的成片林地在雨后雲霧的籠罩下仿似披上一層薄紗若隱若現,朦朦朧朧有如仙境。進入林地,腳下鬆針如棉,枝頭鳥聲啁啾,清新空氣沁人心脾,讓人頓覺神清氣爽。放眼望去,一壟壟黑色的竹蓀種植棚在林地間蜿蜒游走。
“這片林場同友華林場、3356工程、退耕還林及周邊的公益林相連,1.5萬余畝的林海組成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板橋鎮林業站負責人熊恩祿指著林子饒有興致地說。如今的板橋鎮,森林覆蓋率從過往的不足30%躍升到68.7%,生態惡化得到有效遏制,處處呈現山清水秀美景。
守著萬畝林海,單憑傳統產業結構不能讓群眾得實惠,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穩步推進“綠色革命”,有的放矢發展富民產業勢在必行。
有的放矢發展“綠色”產業,織金縣三塘鎮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在綠水青山間有力有序推進的林下食用菌產業異軍突起。
“三塘鎮林地寬廣、土地肥沃,林下的土質都是腐殖土,加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於是該鎮抓住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致力於拓展山地林下種植空間,挖掘林地資源潛力,把平菇、木耳等食用菌作為林下食用菌主導產業,讓林業和食用菌產業實現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實現‘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的生態效應,讓閑置的林地變成群眾的致富地。”三塘鎮副鎮長龍洪印表示。
時下,三塘鎮林下千畝食用菌示范基地大棚內菌香四溢。一排排菌棒擺放得整整齊齊,一簇簇平菇從菌棒兩端破袋而出,鮮嫩肥碩,長勢喜人。
山水如畫的烏江源百裡畫廊上游納界河畔。王春府攝
“林下食用菌基地有示范林地2000畝,生產車間1個,年產菌種1400萬棒。有林下大棚600棟,種植平菇1100畝,林下還種植了赤鬆茸500畝、木耳200畝,氣溫好的時候,可採菇8000斤-10000斤左右,每天有務工人員約60人。”貴州織源聯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人員周述清說,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充分發揮林地的最大價值,還能解決當地的剩余勞動力,有效解決村民就近就業問題,並讓務工群眾學到一技之長。
因地制宜,因地出特。近年來,織金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托轄區內豐富的生態資源及獨特氣候條件,大力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先后實現了規模擴張、產業升級、延伸產業鏈“三級跳”,不斷在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方面下足功夫,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探索出了一條食用菌產業發展新路。(王春府、張雲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