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獨山:把“小掃把”做成產業發展的“大文章”

2024年04月25日17:06 |
小字號

走進獨山縣麻抹社區交漁組,幾戶制作棕掃把的人家格外顯眼,屋子裡擺放著棕毛料和長長短短的木棍,在旁,整齊堆放著一把把漂亮的棕掃把。這裡的居民,從棕修剪、裹扎、編捆再到固定成形,大家動作嫻熟、行雲流水、一絲不苟,認真對待每一個環節,一步步把棕毛料捆扎成精美耐用的掃把。

正在制作棕掃把的徐有國和社區工作人員。

正在制作棕掃把的徐有國和社區工作人員。

獨山縣麻萬鎮麻抹社區交漁組是當地有名的棕掃把生產村,手工制作棕掃把已有百余年歷史,對於村內的老手藝人而言,一捆棕、一團線、一根棍、一把掃把,不僅是大家謀生的手段,更是伴隨了一生的情結。這種傳統文化的情愫,隨著一招一式被結結實實地扎在掃把裡面。

徐有國是社區裡制作棕櫚掃把的“老手藝人”,制作棕掃把已有43年。走進徐有國的“加工房”中,他正如往常一樣,熟練地加工著掃把,搓棕、剪棕、導線、打孔、綁縛,動作嫻熟,手腳麻利,不用多時一把棕掃把便初現雛形。

“我是從1981年開始學習制作棕掃把的,到現在已經有43年了,平時除了忙些農活就是制作棕掃把,現在一天可以做10到15把,按每把10到15塊的批發價,每天有100塊左右的收入。”徐有國說,村裡在爺爺那一輩之前就開始制作棕掃把了,自己是和父親學的手藝,初中畢業就跟著父親學習並投入這份“產業”,幾乎天天都摸著棕掃把“過日子”,這一摸就是幾十年。

正在制作棕掃把的社區群眾。

正在制作棕掃把的社區群眾。

由於長期制作棕掃把,徐有國在當地“小有名號”,家裡的棕掃把並不愁銷路,除了擁有固定的銷售渠道和銷售客戶,徐有國還通過自己的抖音賬號和微信朋友圈宣傳自家的棕掃把,讓更多人知道這項傳統手工藝。

“現在大家都喜歡上網買東西,我就利用我的抖音和朋友圈發一些棕掃把的視頻和圖片,通過詳細的介紹,買的人還挺多的。”徐有國說,近幾年來,因環保、具有藝術價值,棕制品越來越受到廣大顧客喜愛,有效帶動了社區群眾增收致富。

在社區裡,和徐有國一樣從事棕掃把加工的還有群眾黃澤琴。黃澤琴一家除了加工棕櫚掃把,還做著掃把棍打磨的“生意”。通過機器制作,省去前期打磨木棍的冗長工序,方便村裡老手藝人直接進行后期加工。

在黃澤琴家的“加工坊”裡,一捆捆掃把木棍整齊擺放,黃澤琴正有條不紊地把一根根木棍送進加工機器中,經過機器加工后,木棍變得光滑精致,可直接綁上棕毛料制成掃把。

社區群眾制作好的棕掃把。

社區群眾制作好的棕掃把。

“我們家主要做掃把棍加工,加工完成后,不僅自家拿來加工掃把,也會提供給社區的老年人進行后續加工,此外,我們還會回收成品,為大家解決銷路,帶動大家一起實現增收。”黃澤琴說。

目前,社區裡加工手工掃帚和棕制品的人家有10余戶,一年能制作棕掃把5萬把左右,產品主要銷往周邊市縣,年產值達30余萬元,戶均年收入在40000元左右。

下一步,麻抹社區打算積極探索建立“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把群眾組織起來,讓“零散化”的棕掃把生產銷售集中起來,以統一工藝、統一標准、統一銷售的方式,把群眾“單打獨斗”的現狀轉變為“抱團”發展,將社區裡的“小掃把”做成產業發展的“大文章”,助力群眾實現增收致富。(圖/文 柏玉迪)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