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術賦能 打造“數智”發展新引擎

近年來,鐵建地產在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建造過程中,發揮公司專業化平台優勢和團隊資源,持續推動BIM技術在開發設計、營銷、建造、運營的全階段應用,提升項目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水平,在增強項目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點燃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數智”引領,BIM技術大顯身手
建設一批相對先進的全產業鏈智慧建造標杆項目,既是踐行國家“數字住建”工作部署的具體要求,也是加快“數智鐵建”的重要抓手。貴陽鐵建城作為鐵建地產“兩翼”創新業務的試點,項目自2020年全面啟動以來,就把BIM技術的推廣應用作為重要內容,打造片區開發模式下的智慧標杆。
其中,貴陽國際時尚發布中心作為鐵建城最先啟動的配套設施之一,也是項目打造的城市文化地標建筑,3個“羽翅”呼應了山川、城市、湖泊,形成象征美好自由的“飛鳥”之姿。它的主體有2438個鋼構件和198根鋼結構飛翼,再加上63塊單體重量超過1600公斤超白玻璃,總量達到1298噸,焊縫長度達到了驚人的12186米。
貴陽國際時尚發布中心實景。
如此造型獨特、結構復雜的項目,也給技術團隊留下了需要攻克的五大難關:一是緊密排列格柵流線型的選材與建造﹔二是扭曲大跨度拱架的加工與安裝﹔三是幕牆、機電、精裝等工序與復雜結構的緊密結合﹔四是復雜結構建筑效果的控制與呈現﹔五是造價、工期、品質等要素之間的匹配與協同。除了要綜合考慮建筑效果呈現、總體造價、可建造性外,還要盡可能縮短從方案到落實的時間,以配合項目開發節奏,為市場營銷搶佔先機。
破題的關鍵正是BIM技術。在項目實施初期,該公司就組建了BIM中心,相當於打造了一個智能化的“戰地指揮中心”,並從造價可控、工期保証和建造品質三個層面進行重點管控。在造價方面主要利用BIM的可視性和數字模擬推演性,針對方案階段鋼結構及幕牆的選型展開優化﹔將優選后的方案落實到施工圖中,提前考慮施工過程中的各要素對工期的影響,從而規避施工過程中不可預見的工期延誤﹔通過數字管控的技術手段,對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藝提出合理化建議,提高施工質量,實現“所見即所得”。
創新導向,從單點普及到全過程示范
鐵建地產設計團隊以創新為導向,提出了可建造BIM應用,其核心是通過IPD(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集成交付的模式,將BIM模型和信息以可建造的標准呈現給各方,讓BIM數據能充分應用於建造的各個環節,形成了特有的可建造BIM技術體系。
在設計階段,通過金屬飛翼、帶翼玻璃、雙曲屋面結構及雙曲拱梁BIM模擬優化,解決了流線型格柵、大跨度拱梁的選材與建造難題,直接降低項目造價超過1000萬元。同時,構建全專業BIM模型進行設備管道與建筑空間的完美匹配和碰撞檢查,開展大跨度拱梁、主拱柱腳、翼展與主拱連接節點以及翼展與幕牆專業融合的優化。最終通過Tekla鋼結構深化模型直接形成鋼構件加工圖,為復雜造型中各專業之間的結合提供了數字支持,保障現場交叉作業緊湊順暢,將項目建造工期從規劃中的6個月縮短到73天。
貴陽國際時尚發布中心入口。
在施工過程中,採用移動端BIM協同產品功能,工作人員掃描二維碼直接在移動端瀏覽模型細節及相關咨詢報告,利用移動設備把虛擬模型數據和實際施工現場聯系起來,讓施工和信息數據零距離。
憑借可建造BIM技術協同應用,該項目申請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一項,先后獲得貴州省第三屆BIM大賽二等獎和中國鐵建2022年度合理建議及技術改進項目競賽三等獎。
團隊建設,助力“二次創業”征程
如何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智能建造的歷史機遇,為“中國建造”貢獻“鐵建版”的優選路徑,鐵建地產打造一支規模30人的BIM專業技術隊伍,全面推行BIM全過程應用,成為一家集標准制定、平台開發、咨詢實施為一體的BIM全過程服務商。
截至目前,鐵建地產通過推行集標准、平台和實施於一體的BIM全過程應用,BIM項目及平台軟件共獲得BIM獎項22項及軟件著作權6項,注冊“REBIM”商標,正在申報專利成果2項,在各二級公司完成BIM業務項目達到37個。尤其是貴陽鐵建城等片區綜合開發大盤項目的BIM技術落地應用,更標志著鐵建地產BIM技術實現從單點技術突破,走上了向系統化、集成化轉型發展之路。
下一步,鐵建地產將持續提升團隊應用BIM技術能力,通過整合GIS、VR、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企業BIM技術和應用水平,繼續做好BIM設計服務、顧問服務、數據服務和平台服務的大文章,為構建以BIM信息化模型為基礎的開發管理信息化體系奠定基礎,為加快實現“數智鐵建”貢獻力量。(文/唐糖 鐵建地產貴州公司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