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貴州:打造“光伏+”農業,藍海下的振興路

陳康清 潘佳倩 李永馨 敖嘉鈺
2023年12月27日08:46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貴州省依托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在這片多山的土地上因地制宜、守正創新,打造綠色能源技術與傳統農業融合發展新業態,不斷推動“新能源+”產業模式的實踐,開辟出一條農業發展新路徑。尤其是在光伏領域,貴州發展山地“農光互補”產業應用,開發實施農業配套光伏試點工作,這不僅推動了鄉村經濟的增長,也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更成為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生動案例。

威寧百萬千瓦新能源基地二期光伏區——貴州金元威寧能源龍場電站。劉大珩攝

威寧百萬千瓦新能源基地二期光伏區——貴州金元威寧能源龍場電站。劉大珩攝

“農光互補”有“妙招”,巧種綠色發展的種子

貴州省注重採取“統籌協調、合理布局、節約用地、保護環境、安全高效”的發展原則,注重於資源合理利用,構建“農光互補”的發展模式,即光伏項目與農業生產相結合。開發的光伏電站不僅在地面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利用光伏板下的空間,還可進行農作物種植或牲畜養殖,從而形成了一種集能源、農業、就業與企業發展於一體的產業綜合體。

貴州金元威寧麼站農業光伏電站便是貴州省首個“農光互補”電站。該項目2016年建成投產以來,先后試種萬壽菊、馬鈴薯、蕎麥、牧草等作物。2023年,麼站鎮岔河村在光伏板間種植蕎麥700畝,預計產值32萬元。

麼站農業光伏電站種植的“萬壽菊”。劉大珩攝

麼站農業光伏電站種植的“萬壽菊”。劉大珩攝

“過去這裡是低產旱地,以前種洋芋一畝的收益最多2000元,作物單一、收益也低。現在大家不僅有光伏用地流轉費和各類作物收成,部分還有電站或合作社工作的工資。”麼站鎮岔河村黨支部書記蔡永斌介紹。通過“農光互補”模式,岔河村不僅增強了土地的經濟價值,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增收,實現一份土地多份收益,更有效地促進了鄉村產業的升級。

板上發電、板下種植,藍海下的致富經。威寧雙龍鎮仙水窩農業光伏電站則是確保能源生產的同時,合理利用光伏板下的荒地和林地,種植當地特色農作物1500余畝,這種模式不僅為當地帶來了新的經濟活力,也給當地群眾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機會。

通過“流轉一般耕地+板下種植”實現農戶、村集體效益雙疊加,這種模式還帶動了周邊群眾就業增收。同時,企業通過土地改良、種植優化等貼心措施,進一步提高了光伏項目場區貧瘠土地的生產潛力。形成頂上有光伏、地上有農業、周邊能務工、公司有發展的產業綜合發展格局,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綠色發展之路。

荒山的“華麗變身”,為鄉村振興“蓄能加碼”

荒山緣何變金山?得益於有遠見的規劃和充分運用當地資源優勢。光伏板的遮陰效果優化了土地環境,光伏項目建設打下的支架樁基有固土作用,配套的水保設施改良了地質條件。如望謨縣昂武和亭二期農業光伏電站項目,將這一理念發揚光大,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鄉村經濟的共同增長。同時,光伏項目的建設也帶動了鄉村基礎設施的改善,暢通了農村公路“毛細血管”,新建或修繕了不少當地的道路,這些路成了當地農產品外銷的“黃金通道”,實現環保、經濟效益雙豐收,農產品更好“出山”,鄉村振興更有力量。

荒山變金山,望謨縣昂武和亭二期農業光伏電站。王艷攝

荒山變金山,望謨縣昂武和亭二期農業光伏電站。王艷攝

巧磨技術之刃,砥礪前行謀發展

在技術上,貴州認識到創新是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比如,威寧龍街鎮夏家坪子光伏場區引入了定制支架技術,以適應當地條件,種植食藥用菌和中藥材,實現了提高產能和農民收入水平的雙重目標。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更多的“光伏+”模式將不斷涌現,如漁光互補、林光互補、牧光互補等。

夏家坪子食用菌種植基地。劉大珩攝

夏家坪子食用菌種植基地。劉大珩攝

這些成就只是貴州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冰山一角。今后,隨著對智慧農業內涵的進一步拓展和科技創新力度的增強,貴州將不斷完善和優化光伏結合模式,實現光伏發電和生態農業等多元產業的有機融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構建一片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更多相關鏈接:

圖說 | 貴州“光伏+”農業為鄉村振興“蓄能加碼”

專題丨一畝生多金 土地綜合利用增效益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