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石旮旯裡種出“金果果” 轉產上岸邁向“致富路”

——貴州省金沙縣在主題教育中辦好民生實事促發展

2023年12月02日08:22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群峰巍峨,延綿起伏。一陣風過,山間林木蕩起千層綠浪。

一江北去,蜿蜒浩蕩。數舟奮楫,江上碧水泛起萬道漣漪。

這山水間,一群人改變了生活方式,也極大地改變了家鄉的面貌。

這裡是烏江之畔的金沙縣沙土鎮青山村,烏蒙山區萬千普通村落中的一員,卻在其發展歷程中闖出了一條不普通的路子。

採摘椪柑.jpg

採摘椪柑。

深秋時節,轉產上岸的村民種植的椪柑進入採摘期。在椪柑基地裡,村民楊世光隨手拂過挂滿了金燦燦的椪柑枝頭,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這是他在一片石旮旯中“運泥造田”種出來的“金果果”。眼前這位果農,幾年前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漁民。

為保護烏江流域生態環境,金沙縣扎實開展縣域內烏江庫區網箱養殖整治工作,積極出台相關政策推動330戶烏江漁民轉產上岸。“原來我家養了二十多箱魚,養了幾十年,時間長了,對水質污染相當大,養魚都沒多大效益。”楊世光邊向筆者介紹網箱養魚給環境帶來的危害邊感慨地說道:“把網箱拆除了,就沒多大污染了,現在,江水看上去非常干淨清澈。”

成熟的椪柑挂滿枝頭.jpg

成熟的椪柑挂滿枝頭。

楊世光家所在的小寨子叫馬腦石村民組,這裡瀕臨烏江,傾斜的陡坡上石漠化嚴重,土層極薄,地塊零散破碎,寨子裡的10余戶人家曾經主要以捕魚為生。幾十年的捕魚生涯,讓楊世光和鄉親們早已習慣了風裡來雨裡去的日子,突然要退捕,他曾困惑“上岸”后該何去何從。縱然不舍,但看到烏江裡的魚一年比一年少,楊世光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烏江也需要休養生息。

“以前這些地方,別說種樹,種草也長不高。”受夠了這惡劣環境的楊世光,轉產上岸后下定決心另辟蹊徑,大力種植柑橘。通過壘牆、填土,青山村的100余戶村民種植經果林6000畝,通過年復一年鍥而不舍地耕耘管護,昔日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坡變成了生機盎然的果園。

“我們種植的椪柑品質好,酸甜可口,但因缺乏宣傳推廣,知名度也不高,加之青山村離城區較遠,山路崎嶇,如何破解椪柑銷售難題,爭取賣個好價錢,值得在座的每一位認真思考。”11月中旬,金沙縣沙土鎮青山村黨總支書記楊靜在馬腦石村民組組織黨員群眾召開的一次院壩會上這樣說。

果農們將椪柑裝箱.jpg

果農們將椪柑裝箱。

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青山村以拓寬椪柑銷售渠道、增加種植戶收入作為辦實事清單,主動聯系青山村在外人士,發放“青山瑪瑙石椪柑電子名片”600多份,並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傳播方式,近段時間以來,已收到椪柑銷售訂單30余個,銷售椪柑20萬斤以上。“買的人多了,銷路更寬了,價格就上漲了。”楊靜對椪柑的銷售信心滿滿:“瑪瑙石椪柑,今年根本不愁銷”。

“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隨著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如今,來烏江邊上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慕名前來採摘柑橘,今年我家種植的30多畝柑橘,收入可達12萬元。”楊世光說。

“這些年我們村發展經果林6000多畝,其中種植的柑橘有3000余畝進入豐產期,畝產椪柑2000斤,產量達600萬斤,為種植椪柑的100余戶村民帶來經濟收入1200萬元以上。”漫步在沿江公路上,楊靜指著遍野的綠色自豪地說,我們村現在山清水秀、林茂果豐、生態宜居,正乘著“綠色發展”的東風走向鄉村振興。

樹枝上的椪柑.jpg

樹枝上的椪柑。

告別了“江上往來人”的生活后,村民王錫華拿著養魚積蓄和網箱拆除補貼修建了三層樓房,開起集民宿餐飲於一體的農家樂,打造了花園式的農家小院。在他家周圍,幾乎每戶人家都是“花中樓閣”。“曾經烏江養活我們,現在我們要保護好這一江清水,搞鄉村旅游還得靠她!”正是王錫華他們的“轉型”,還了烏江一片清澈澄明。

“經過持久抓生態建設,現在山更青、水更綠,發展綠色經濟更有潛力。”楊靜說,現在村裡大力發展經果林、鄉村旅游和林下種植養殖等產業,青山正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變身“金山”。

“坐在一條板凳上,圍在一張桌子上。”在主題教育中,金沙縣積極踐行“四下基層”優良作風,建立辦理民生實事台賬130余件,解決問題112個,服務群眾超20萬人。通過健全急事即知即辦、難事合力共辦、實事全程督辦機制,著力解決民生關切和難點堵點問題,一體推進“學”“干”“改”見行見效,在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中不斷凝聚起推動金沙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圖/文 曾自強、曾加錄、羅胤)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