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黔東南州視窗

黔東南:一粒稻種 造福一方人

2023年09月21日16:24 |
小字號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九月的稻田,是鄉村最美的田園詩。

9月21日,筆者來到三穗縣長吉鎮司前村優質水稻種植基地,一陣陣稻香扑鼻而來,成片成片的稻谷仿佛一條金綢緞,艷陽下的谷粒金黃飽滿。“岑鞏的稻種真是好!今年在三穗、錦屏等地種了7個點2000多畝,畝產量達公斤,產值超過百萬元,又是大豐收……”望著沉甸甸的稻谷,三穗縣惠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石通恩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村民在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裡平整田塊,准備播種(4月6日攝)。

村民在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裡平整田塊,准備播種(4月6日攝)。

連日來,筆者到過的凱裡、劍河、三穗、鎮遠、天柱、錦屏等縣市鄉村發現,來自岑鞏的雜交水稻種子讓農民心裡開了花。岑鞏何以做到?筆者再次到岑鞏縣繼續蹲點調研,看看該縣如何以“一粒稻種”撬動地方產業發展,造福一方百姓。

岑鞏古稱思州,屬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雨熱同季、光熱同步、積溫穩定,百畝以上壩區124個,千畝以上壩區18個,具備得天獨厚的水稻制種稟賦和條件。從47年前的規模190畝發展到2022年全縣實現制種規模3.55萬畝、產量782萬公斤的“雙突破”,水稻制種產業覆蓋全縣1.2萬余戶農戶,成功躋身全國水稻制種產業第一梯隊。

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始於1976年,經過幾十年的積澱,培養出300余名制種農民技術員,當地百姓習慣稱他們為“農民科學家”“土專家”,注溪鎮周坪村的楊代軍就是其中之一。

見到楊代軍,他正在駕著犁田機翻田地,准備種植油菜。 “我今年59歲了,我們這一批技術員基本上將大半輩子的精力都投在了制種上。”提起水稻制種,他說,1979年初中畢業后,便在一家育種公司學習雜交水稻培育技術,長期的勞動實踐,使得自己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制種本領。受公司委托,他先后兩次帶領10余人的制種技術隊伍到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緬甸和泰國等國家指導當地農民進行雜稻制種生產,成為受人尊敬的“洋教授”。

這些年,在楊代軍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戶通過發展雜稻制種產業逐漸富裕起來。楊代軍說:“制種產業真的是造福一方人,以前在村裡1萬元戶都很少,現在100萬元戶也不再稀奇。比如龍田鎮的朱永輝、水尾鎮的陳良東,他們都是當地的種植大戶……”

楊代軍提到的陳良東,是水尾鎮新場村雜交水稻制種大戶。他是曾經在縣裡建筑工地做過多年的工人,2012年,他回到村裡后,流轉村民閑置的土地進行雜交水稻制種,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硬是干出了超出預期的樣子。

村民在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裡插秧(5月29日攝)

村民在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裡插秧(5月29日攝)。

“哪想到祖祖輩輩隻會傳統耕作的農民,竟然搞起科技種糧,當起老板不說,每年還可以帶動100多名鄉親就業增收。”說起水稻,陳良東心裡說不出有多高興。他說,去年種了800多畝雜交制種水稻,毛收入110多萬元,今年干旱嚴重,隻種500畝,但是質量和產量都很不錯。

陳良東說,他和鄉親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式的傳統農業模式,到以機械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轉型,這得益於國家的好政策和各級農業部門的專家精心指導。“種糧食,不僅靠地靠天氣,還得靠技術,農技專家們隔三岔五都會到我們基地進行技術指導,幫助我們,特別是縣農業技術專家代國權他們團隊。”

陳良東口中提到的代國權是岑鞏縣農業技術專家服務團團長,他35年如一日,一直戰斗在農業一線,積極開展試驗、示范和培訓,做好農技人員“傳、幫、帶”工作……

見到代國權時,他和同事正為天馬鎮苗落村種植大戶沈啟祥家的水稻進行測產。“他們基地這個品種在海拔相差50米左右的地方種出來的畝產量也就50公斤左右,但是在這裡種的畝產量居然到200公斤,很不容易,這個品種可以解決較高海拔山區水稻種植低產的問題。”代國權說,要想把稻種產業發展好,就必須做到精細管理。

這是在育種中心拍攝的雜交水稻幼苗(6月14日攝)。

這是在育種中心拍攝的雜交水稻幼苗(6月14日攝)。

據代國權介紹,在2010年以前,岑鞏縣的水稻制種生產條件較差,機械化利用率低,在耕作和收割等方面全靠人力,成本高,效益低。2022年,岑鞏縣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今年,全縣共落實制種面積3.8萬畝,形成千畝以上集中連片種子生產基地6個,輻射帶動玉屏、鎮遠、江口、懷化等周邊縣市發展雜交水稻制種10萬余畝,形成黔東湘西區域雜交水稻制種產業集群,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被授予“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基地”,創造了“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的山區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筆者走進貴州兆豐種業生產車間,看見廠區內稻種篩選機不停運轉,工人們忙著將篩選出來的稻種裝袋、稱重、封包、留樣,現場一派繁忙景象。該公司的副總經理陳龍告訴筆者,他們公司這些年盡一切努力去探索和實踐,承擔並實現了制種研發、生產、加工、倉儲、烘干、銷售、包裝等全產業鏈發展,為全縣水稻制種產業全面升級打開新局面。

陳龍原是岑鞏縣制種大戶之一,與雜稻制種打交道20多年。21歲的陳龍於1999年從黔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專業畢業后,看好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良好前景,便來到原岑鞏縣種子公司,任雜交水稻制種生產技術員。在國有公司未改制之前,岑鞏縣每年的制種基地隻有500畝左右,由於產量較低,農戶積極性不高。為了改變制種基地難以擴大、種子產量難以提高的被動局面,在公司改制后,作為生產負責人的陳龍帶領公司全體農技人員深入農村,克服種種困難,一家一戶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說服、引導農戶。

在短短二十年間,岑鞏縣的制種實現了雜交水稻制種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如今,陳龍帶領的公司與貴州潤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兆和種業有限公司聯合組建了貴州兆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在岑鞏實施雜交水稻制種“育繁推”一體化項目。該項目獲得了農業農村部對岑鞏縣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2.5億元專項財政資金扶持,全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將就地實現制種研發、生產、加工、倉儲、銷售全產業鏈發展,為岑鞏從制種大縣邁向制種強縣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提高產業效益,公司重點生產又香優系列、荃優系列等產值高、前景好的優勢品種,種子收購價由每公斤 14 元提高至 21 元,畝產值提高至 4000 元以上。如今,岑鞏的優質稻種不斷促進水稻產業提質增效,特別是推進優質稻米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促進稻米供給側走向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打造中高端稻米產業區域樣板。正如石通恩所說,岑鞏縣的稻種生產出來的稻米因品質好、營養價值高,投放市場供不應求,這又為山區農民增添了一條增收致富新路。

村民在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裡“趕花”授粉(8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

村民在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裡“趕花”授粉(8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

作為貴州省唯一的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大縣,2021年以來,岑鞏依托農業農村部制種大縣獎補資金、中央和省種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不斷完善產業基地設施設備。建成集精選、烘干、收儲、轉運為一體的產地服務中心11 個, 3072 平方米的工廠化育秧中心和智慧制種物聯網系統,實現基地“一張圖”數字化管理,將手機變成“新農具”,精准管控制種全過程﹔農業機械也由原來的小型、低檔次向大型、高效能轉變,既為農民耕種省工、省時、節能,又有效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種苗質量……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這些年,岑鞏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實現了很多突破,但在產業化和品牌化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岑鞏縣委書記陳正鋒說,岑鞏將持續深化“縣企合作”,想盡一切辦法破難題、補短板,不斷推動種業“特”“優”發展,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創建“思州稻種”系列品牌,提升種子的市場競爭力和產業的經濟效益,切實讓種業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芯”動能,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

岑鞏縣農業部門雜交水稻專家與村民正在討論今年稻種情況。

岑鞏縣農業部門雜交水稻專家與村民正在討論今年稻種情況。

潛心耕沃土,鋪出致富好“稻”路。如今,岑鞏縣的農村,一棟棟小洋房拔地而起,一輛輛小轎車停進了小別墅的院子裡。這一切,都是因為有像代國權、陳龍、楊代軍、陳良東那樣的種業人數十年如一日,風雨不誤地耕耘,帶領鄉親們用勤勞的雙手,描繪心中的“農業版圖”,奏響了一曲曲新時代農民科技致富、勤勞互助的動人樂章。(圖/文 余天英)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