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貴州黔西南:發揮“五老”獨特優勢 推動民族文化傳承

記者 高華
2023年09月21日09:08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鄉村壩子上,一排排展示欄上張貼著村民書寫的詩歌,新屯村用時十年打造的鄉村“詩歌長廊”正在實現﹔高中校園裡,上千名學生揮舞著竹竿跳起布依竹鼓舞,富有民族特色的教學氛圍在望謨縣民族中學裡開花結果﹔苗繡車間裡,苗族老人正穿針引線制作精美的作品,民俗文化在此得以傳承。

近年來,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老干系統充分發揮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圍繞“文教興州”戰略,動員和發動有一技之長的老黨員、老專家、老教師、老戰士、老模范等,積極傳播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授民族民間工藝,促進民族優勢文化交流、交融、挖掘、搶救、傳承、創新,服務地方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

搭建文化橋梁 助推文化進鄉村

踏入望謨縣新屯村,村口一塊“省級詩詞之鄉”的牌子格外顯眼。

為發揚鄉村文化與民族文化,新屯村打造了一條長達50米的詩歌長廊。村裡隨處可見以詩歌為背景的文化牆,家家戶戶門前還挂上了帶有新屯民俗特色的對聯。濃郁的文化氛圍從何而來?

羅錦峰既是新屯村鄉村文化建設的見証者,更是參與者。今年73歲的羅錦峰是新屯街道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退休前,他曾擔任過望謨縣人民政府縣長一職。

羅錦峰正在介紹新屯村打造的詩歌長廊。人民網記者 高華攝

羅錦峰正在介紹新屯村打造的詩歌長廊。人民網記者 高華攝

“一個村子,沒有文化不行,文化是村子的靈魂。”羅錦峰說,作為退休干部黨支部的一員,要團結帶領黨員在發展民族文化、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說干就干。自新屯街道退休干部黨支部成立以來,作為支部書記的羅錦峰帶頭挖掘民俗傳統,與新屯村黨支部聯合,組織培養了多名新屯村鄉村詩人,大家共同譜寫村歌、編寫民族畫冊、打造布依文化節目,推出布依蠟染刺繡、五色花米飯、節慶表演等特色文化旅游產品與節目,為鄉村注入文化活力。

除此以外,新屯街道退休干部黨支部還將布依語融入了文化展演中,以“布依說唱”的形式宣傳黨的各項惠民利民富民政策。2018年,新屯村自編自導的布依說唱節目登上全國鄉村春晚舞台。

文化氛圍不斷濃郁,群眾文化自信持續增強。2018年新屯村獲批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19年獲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23年獲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促進會授予新屯街道民族文化傳承基地牌。

構筑育人橋梁 助推民族文化進校園

早上10點,隨著一支悠揚的民族舞曲響徹操場,望謨民族中學上千名師生開始了他們的大課間操運動。學生們手持竹竿,時而敲擊,時而揮舞,動作整齊劃一,這是望謨民族中學的拿手表演項目。

望謨民族中學的學生手持竹竿跳大課間操。人民網記者 高華攝

望謨民族中學的學生手持竹竿跳大課間操。人民網記者 高華攝

“推動民族文化進校園,凝聚文化傳承再生力。”望謨縣關工委主任、縣人大常委會原主任黃興國介紹說,在望謨縣關工委的指導下,全縣多所學校將地域特色和習俗文化等民族團結元素融入學校的各類宣講和實踐活動中,幫助青少年了解少數民族傳統習俗、傳統服飾、傳統美食等知識,不斷增強青少年民族認同感。

望謨縣自開展優秀文化進校園工作以來,碩果累累。望謨民族中學組織編寫了具有學科特色的《民族體育進校園教程》地方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教材內容涵蓋民間體育項目耍麒麟、丟糠包、手拍雞毛毽、竹竿舞、騎雙拐、打陀螺等民族民間文體活動,每個章節分別介紹這些民族體育項目起源,圖文並茂詳解動作要領以及該項目的鍛煉價值等。

望謨縣關工委還聯合縣教育系統關工委到望謨縣民族小學、實驗小學、縣第六中學等指導開展傳統美食文化活動,讓學校全程參與布依族花糯米飯等傳統美食制作過程,有效促進孩子們對傳統美食的認同和傳承。

據統計,2022年以來,望謨縣各級關工委到學校開展宣講和實踐活動200余場次,參與“五老”200余人次,受教育青少年6萬余人。

搭建經濟橋梁 助推民族文化進企業

一大早,韋樹章就開始忙活了起來,她先是走進刺繡車間巡視,緊接著又和女兒商量起訂單的交付情況,時不時還要接聽加盟商的訂貨電話。

今年55歲的韋樹章是望謨縣亞魯社區貴州樹娘繡刺繡有限責任公司的負責人。她和女兒用三年的時間,將這個身處易地扶貧搬遷點的刺繡工坊經營得紅紅火火。在望謨縣關工委的支持下,刺繡工坊已成為望謨縣“五老”民族文化傳承基地。

“基地共有68名員工,其中50歲以上老年人員就有35人。”韋樹章說,老年人員主要從事布依服飾、紡織、蠟染、手工刺繡等布依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目前基地在貴州、雲南、廣西等多地已設有16家加盟店。

望謨縣“五老”民族文化傳承基地裡的刺繡產品。邱沁一 攝

望謨縣“五老”民族文化傳承基地裡的刺繡產品。邱沁一 攝

刺繡工坊為何能夠有如此廣闊的銷售渠道?黔西南州與望謨縣關工委在其中發揮了獨特優勢。“五老”民族文化傳承基地成立以后,州、縣關工委充分發揮協調組織能力,為刺繡工坊搭建銷售渠道。

現如今,在黔西南的各大旅游景點紀念品銷售處,都能買到從“五老”民族文化傳承基地生產出來的刺繡品,增加收入的同時,為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傳承提供了動力。

望謨縣關工委以“五老”為依托,推動優秀民族文化進鄉村、進校園、進企業,是黔西南發揮“五老”優勢,服務各項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黔西南老干系統持續組織引導老同志積極參與到全州中心工作中。”黔西南州委老干部局副局長黃安友表示,目前,黔西南共建立關工委組織2710個,創建“五好”基層關工委2320個,全州老干部在加強民族文化傳承、助力民族團結進步、助力鄉村振興、關心下一代等方面持續貢獻著“五老”力量。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