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旅游

習水:飛鴿點睛山水圖 寨壩康養宜居業

2023年09月19日11:52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水上公路、飛鴿雲海、丁山田園,是習水縣北部片區名氣最大、最為深入人心的景觀景點,好山好水好空氣是大自然賦予習水縣的獨特魅力。近年來,習水縣以“美麗資源”發展康養產業,以康養產業反哺“美麗鄉村”,圍繞“康養副中心”寨壩鎮為核心,習水縣飛鴿生態旅游度假區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壯大,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真正做到了以綠水青山賦能生態經濟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

綠水青山成就“康養經濟”

秋分時節,暑意漸漸散去,走進寨壩鎮的各個樓盤以及村居,仍然可以見到三兩游人漫步在林間小道,獨享這最后的避暑時光。“每年避暑,我們都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批度假游客,因為這兩個時段人少、空氣好、負氧離子高。”重慶游客宋大哥對於康養有著獨到見解,明年准備在寨壩鎮買一套屬於自己的避暑房,一年四季想什麼時候來就來,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1、寨壩梯田風光。 習水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jpg

寨壩梯田風光。習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飛鴿生態旅游度假區位於習水縣北部,地處黔川渝交界的“金三角”腹地,東面、北面與重慶市綦江區、江津區接壤,度假區覆蓋坭壩、寨壩、大坡、三岔河、仙源、雙龍6個鄉鎮,總規劃面積 800平方千米。近年來,飛鴿生態旅游度假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充分發揮生態氣候和交通區位等優勢,大力發展避暑旅游產業和生態農業,有效帶動當地群眾的生產和就業,促進脫貧群眾穩定增收,使綠水青山持續轉化為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2、飛鴿迎客鬆。 劉廷明 攝.jpg

飛鴿迎客鬆。劉廷明攝

“今年的避暑旅游需求非常旺盛,這兩個月我們的房間每天都爆滿,毛收入達到了20多萬元,這些都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隨著避暑游客的慢慢散去,這兩天寨壩鎮友誼村毓秀山庄老板娘汪小琴正在收整封存房間用品,以備迎接明年夏天避暑游客的再次到來。

與習水毗鄰的重慶市被稱為“中國火爐”,避暑需求旺盛,居民整體出游意願達 82.1%,而習水擁有豐富的“涼資源”,避暑旅游市場前景廣闊。自2012年習水飛鴿生態旅游度假區成立以來,6個鄉鎮先后招商引進旅游康養度假地產項目29個,投資119.56億元,建成康養度假地產200萬㎡﹔隨著旅游配套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和產品的不斷升級,度假區被打造建設成了重慶人的避暑后花園,夏季常住度假游客可達30萬人。

3、夏季前來避暑的游客。 習水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jpg

夏季前來避暑的游客。習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度假區在景區開發建設中,嚴格遵循不挖山、不砍樹、不填湖的原則,依山就勢發展建設避暑康養旅游產業,推進度假地產項目落地,實現房在山中、房在林中、林中有房、房中有林。”習水飛鴿生態旅游度假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加強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修復力度的不斷加大,度假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生態和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先后被聯合國人居署亞洲協會授予“亞洲可持續生態景觀獎”,中國生態學學會授予“中國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勝地”,中國旅協授予“最美生態度假勝地”稱號。

綠水青山賦能 生態產業雙贏

金秋時節,走進寨壩鎮丁山壩福星村,田野間稻香四溢,秋風拂過層層金色稻浪,農機手駕駛著大型收割機在稻浪中穿梭,隨著“轟隆隆”的響聲,稻谷卷入收割機裡一次性完成了收割、脫粒,一片繁忙景象。“今年我流轉了8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全程機械化耕種、收割,因為大米質量好,銷路一點也不愁,有時候甚至供不應求。”寨壩鎮水稻種植大戶袁洪起介紹,自己種植的是綠色無公害大米,很多都被來此度假的游客訂購了,價格4元/斤,預計今年毛收入可達到100多萬元。

4、寨壩鎮兩路全景。何峰 攝.jpg

寨壩鎮兩路全景。何峰攝

據了解,習水飛鴿生態旅游度假區發展之初,域內所有鄉鎮均為純農業鄉鎮,產業基礎薄弱,貧困程度深,區域內農民人均純收入僅3000元,貧困人口達5.1萬人,是當時貴州省最出名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為此,度假區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堅持生態為核心、文化為特色、度假為依托、農業為支撐的原則,打造集康養避暑旅游和生態農業為主的新業態。“稻田+生態魚”“稻田+鴨”等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目前,度假區有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6家,旅游直接或間接從業人員達到4505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2 億元﹔帶動成立鄉鎮種養殖農業專業合作社113家,實現黔北麻羊、生態岩蜂蜜、丁山稻米、古樹茶、紅稗、方竹筍、楊梅等農特產品銷售1.8億元,利益聯結脫貧戶2833戶10750人,人均增加收入2800元。”習水飛鴿生態旅游度假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外,度假區還依托農旅產業激活酒店、民宿、餐飲、商超、電商物流、中介服務、裝飾裝修等讓第三產業也得到蓬勃發展,帶動群眾就近轉產、轉業4000余人,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350元,真正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富民,助力鄉村振興。(張川、胡旭)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