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沿河視窗

沿河:稻蛙共生 一田雙豐收

2023年09月08日17:15 |
小字號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筆下的美好田園願景,如今在沿河自治縣甘溪鎮桂林村,100多畝稻田裡養殖黑斑蛙,讓稻蛙共生。金秋時節,走進該村,稻谷飄香,蛙聲一片,仿佛走進了辛棄疾筆下的田園。

成群的黑斑蛙。

成群的黑斑蛙。

近日,筆者來到桂林村的稻蛙養殖基地,隻見45個稻谷培育池內,金黃的水稻隨風搖曳,金黃一片,群眾正忙著收割水稻。稻田裡,“呱呱”聲不絕於耳,聽見有響動,正在覓食的黑斑蛙迅速跳開躲藏起來。

“今年我們在100畝稻田裡養殖黑斑蛙,預計每畝有成蛙2000斤,產值在260 萬元,目前已全面上市銷售,有需要的可以聯系我們。”桂林村稻蛙養殖基地負責人楊剛說。

稻蛙基地負責人楊剛.JPG

稻蛙基地負責人楊剛。

楊剛告訴筆者,今年是他發展稻蛙養殖的第一年,只是沒想到第一年就這麼成功,這也讓他更加堅定了接下來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談起“稻蛙共生”模式發展產業,楊剛滔滔不絕。他說,一次外出路過鄰村,看到一戶人家是在自家稻田裡養蛙,規模很小,但效果不錯。楊剛就想為何不把這種模式分享給本村群眾,讓他們也在自己的稻田裡養蛙,既不耽擱農時,還能增加一筆收入,一舉兩得。然而,由於村民們沒有嘗試過這種種植發展模式,沒有人願意嘗試。

桂林村稻蛙養殖基地.jpg

桂林村稻蛙養殖基地。

既然村民們不敢做,作為村干部的楊剛就先帶頭做起來。2022年12月,楊剛發動村裡的另外兩名村干部,一起投資了120萬元在村裡承包了100畝稻田發展稻蛙產業。並成立了沿河甘溪田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4月投放蛙苗,6月移栽水稻,如今到了收獲的時節,楊剛看著眼前蛙肥稻黃的景象,臉上不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稻蛙共生’循環生態模式在養殖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同時可以提高稻谷和蛙的品質,達到‘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穩糧增效、糧蛙雙贏’的效果。”楊剛說。

顆粒飽滿的水稻.JPG

顆粒飽滿的水稻。

此外,稻蛙養殖基地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村民劉紹輝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這裡務工,每個月3000塊錢,負責喂蛙、除草、管理水,現在谷子成熟了,准備20天把它收完。”劉紹輝說。

如今,桂林村將黑斑蛙養殖與水稻種植有機結合,成功探索了“稻蛙共生”生態種養新模式,提高了農田綜合利用率和產出效益,帶動農戶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楊剛在給黑斑蛙喂食。

楊剛在給黑斑蛙喂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村交通便利、氣候適宜、水質優良,適合黑斑蛙養殖。黑斑蛙養殖項目落地我村后,不僅增加了養殖戶的收入,還解決了我村脫貧戶,監測戶,一般養殖戶近1000余人次就近務工增收,一舉多得。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引導農戶和村集體聯合發展‘稻蛙共生’種養模式,積極探索農業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桂林村駐村第一書記羅舜說。(圖/文 田霞飛、鄒琴印)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