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沿河:“白葉一號”續寫“強村富民”新篇章

2023年09月07日14:39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九月的貴州沿河,連綿起伏的大山碧綠而幽深,充滿無限生機。在距離縣城近100公裡的中寨鎮,一排排茶樹長成齊腰高,層層疊疊,匯聚成一道道綠浪,在山谷、山脊和山坳間涌動。

眼前的綠海翠浪源於2018年,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黨員干部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為黨分憂、先富帶后富”的扶貧號召,載滿浙黔兩地人民濃濃情誼的360萬株“白葉一號”茶苗,翻越千山萬水落地沿河中寨鎮,今年已是第三年採摘季。

雲中茶山。

雲中茶山。

項目落地后,沿河以捐贈的360萬株1200畝“白葉一號”茶苗為示范引領,積極探索“黨組織+”和“返租倒包”等發展模式,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益,助推生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中寨鎮茶葉種植覆蓋11個村,聯農帶農1133戶,面積達10800畝,干群合力奏響一曲興業、富民、強村的白茶致富協奏曲,生態茶葉已成為“聯農帶農促增收”的支柱產業。

千裡送茶 書寫脫貧攻堅新篇章

昔日中寨,因地勢高寒,境內溝壑縱橫,常年雲霧繚繞,“地無三尺平”是該鎮典型的地貌特征,曾是沿河出了名的窮鄉,曾是該縣的深度貧困鄉鎮。

以前,鎖在深山褶皺之中的中寨鎮,別說產業,很多村就隻有一條毛路進村......現在的中寨,滿山翠綠,一條條柏油公路像黑色的帶子纏繞在村庄的房前屋后,道路兩旁的鮮花開得正艷……讓人很難想象過去的荒涼光景。

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遠嫁”來的“白葉一號”扶貧茶苗,已在“雲中仙寨”落地生根、抽芽吐葉,發展成一望無際的“感恩茶園”。

智慧茶園大數據平台。

智慧茶園大數據平台。

四年多來,在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茶企茶農的精心管護下,昔日荒涼的土家山寨已是佳木蔥蘢,茶產業經濟效益凸顯,村民的笑容越來越燦爛。

“得益於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以前是靠發展養羊脫了貧,去年又承包了32畝茶園,當年就有了收益。”該鎮三會溪村村民楊勝強說,今年春茶開採,他承包的茶園解決務工350人次,每人每天收入120元左右,採摘茶青1000多公斤,賣了15萬元,除去勞務支出,自己收益10萬余元。

“這幾年,不少村民通過茶產業蓋起了新樓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返鄉發展茶產業。”該鎮大宅村利民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田紅軍說,合作社勞務支出每年都在100萬元左右,茶產業為這個小山村送來致富希望。

智慧茶園氣象監測站。

智慧茶園氣象監測站。

群山、溪流、雲霧、空氣、光照……獨特雨林元素之涵養,讓中寨出好茶佔盡了生態基因,茶產業繪出鄉村振興新圖景。2018年以來,在省、市、縣各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寨鎮以“白葉一號”感恩茶為契機,鉚足干勁發展,誓將茶產業做大做強,迅速掀起茶產業發展高潮。

中寨鎮生態茶產業從無到有,成片荒山變萬畝茶山,60 多名“雁歸人士”紛紛回鄉創業做茶葉,奮力推進茶葉規模化發展,建成一批規模化、標准化、示范化茶園基地,真正形成“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發展態勢。

“今年全鎮春茶下樹4.5萬斤,產干茶1萬多斤,實現產值1000萬余元,茶產業讓3150多戶14000多人受益,帶動1300多人就近務工。”鎮黨委、組織、宣傳(統戰)委員冉建兵介紹,中寨沿著“茶園子”到“茶杯子”發力,小小一片茶葉,成為各家各戶增收致富的‘金葉子’,茶產業已發展為全鎮的“第一產業”。

“在推進‘白葉一號’產業發展的道路上,縣鎮兩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持,因地制宜制定科學有效的工作措施,讓‘一片葉子’長成鄉村振興的搖錢樹,廣大干部群眾合力描繪‘白葉一號’富民強鎮美麗藍圖。”縣鄉村振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永強說。

站在山頂極目遠眺,萬畝茶山蜿蜒起伏、郁郁蔥蔥,茶園繞山轉,遠看氣勢磅礡,近看成帶成行,從山底迤邐而上,整個山坡像一座座綠色的堡壘,目之所及皆是賞心悅目的蒼翠風光,一眼望不到邊的碧綠茶園和蔚藍的天空融為一體,讓人嘆為觀止。

科學管護 推動茶產業高效發展

昨日荒山,今日茶山,明日金山。項目落地后,縣鎮兩級分別成立“白葉一號”茶葉產業項目工作領導小組,組建“白葉一號”茶葉產業工作專班,明確專人專抓項目建設。

發展過程中,中寨創新採取“帶、管、包、扶、銷”的“黨組織+”模式,即:黨組織(帶)、合作社(管)、農戶(包)、信用社(扶)、企業(銷),引導村集體組建合作社,村黨組織和黨員帶頭承包、帶頭入股﹔鼓勵農戶根據家庭勞動力情況承包茶園﹔聯系信用社予以金融支持﹔明確鎮政府、村委或村合作社引進企業發展“白葉一號”深加工,不斷拓寬產業發展路。

茶產業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

茶產業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

2021年,中寨鎮黨委、政府研究推行茶園“返租倒包”聯農帶農模式,將全鎮5500畝“白葉一號”核心茶園承包給農戶管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實現村村有產業,促進農戶持續穩定增收。

“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實施后,大家的參與度非常高,農戶有了自己的產業,管護的積極性更高,茶青下樹率也大大提高,茶園產生的經濟效益也更大了。”志強村黨支部書記張勇介紹,目前志強村已有39戶農戶從“務工群眾”轉為“茶園主人”,大家對茶產業發展格外上心。

鎮黨委書記田洪波算了一筆細賬:以2022年春茶茶青交易核算,農戶自己為自己務工每天收入達165元,比以前在合作社務工翻了一倍。在茶園盛產期,按照務工投入測算,群眾每天可獲得500元以上的收入。2023年,全鎮茶青採收75000余斤,制作干茶15900余斤,茶青均價70元/斤,農戶及合作社等通過銷售茶青收入530余萬元。其中,“返租倒包”群眾通過銷售茶青、干茶等實現收入270余萬元。

返租倒包促進農戶持續穩定增收。

返租倒包促進農戶持續穩定增收。

“返租倒包”不僅讓群眾的收入實現持續增長,也實現了全鎮茶產業畝產值達到1000元,實現總產值1000萬元。

2022年12月,沿河首個“智慧茶園”在中寨鎮大宅、三會溪、志強三個村的1500畝“白葉一號”生態茶園投入使用,共安裝高清數字攝像頭30多個,不僅實現茶園生長實時監測,為茶園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提供數據依據,同時還讓茶園管理更加節本增效,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智慧茶園改變了農村傳統的管護模式和管護手段,接下來,我們將利用好這套智慧化數字平台,進一步推進‘白葉一號’向精品化、高端化、品牌化發展,真正讓‘數字化’融入茶葉生產、服務群眾增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周應學告訴筆者,近年來,中寨以“白葉一號”茶產業為示范引領,迅速擴大茶葉種植規模,共發展生態茶園10800畝。

為提升生態茶品牌效應,助力茶葉高質量發展,沿河“借綠生金”,著力打造“白葉一號”名片,提升茶葉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品牌效應,增加品牌價值。

同時,還立足中寨鎮生態資源優勢,積極響應“黔貨出山”,申報“屾山白葉”主要品牌,同步申報“屾山奶白”等系列品牌,持續增強品牌帶動效應。

周應學告訴筆者,為保障農戶快速學到種茶技術,鎮裡還定期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的技術專家團隊和貴州省內專家、業務部門技術骨干到中寨實地調研指導,打消了茶農在技術上的后顧之憂。

政企發力 力促感恩茶香飄四方

返租倒包后,村民“種好茶樹、管好茶園、發展好茶產業”的信心越來越足。怎樣確保群眾承包茶園所下樹的茶青能及時出售,成了沿河縣委、縣政府及茶葉專班和中寨鎮黨委、政府最關心、最揪心的大事。

“主要是採取‘國有企業引領、招商企業帶動、大戶群眾承包、多方力量匯聚’的發展業態,使群眾真正成為技術能手、產業主人。”縣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毅告訴筆者,企業收購茶青不僅和村民現場結算收購款,政府和企業還對採摘技術、品質進行分類指導,讓茶農採出更優質的茶,賣上更好的價錢。

2018年,沿河搶抓發展機遇,成立國有企業“貴州沿河洲州茶業有限責任公司”,以引領生態茶產業發展為己任,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領頭雁”作用,帶動茶葉專業合作社、茶企、茶農發展生態茶產業,抱團出山,集中打造“洲州茶”公共品牌,多渠道拓展銷售市場,全面帶動全縣生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寨鎮推行‘返租倒包’政策,我們不僅承包了400畝‘白葉一號’茶園,還統一收購茶農的茶青並集中加工,形成標准化產品,很受市場歡迎。”沿河洲州茶公司負責人田仕仁說。

2018年以來,該縣還先后引進貴州御錦農業旅游有限公司、中建投農業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沿河“白葉一號”有機茶葉有限公司3家企業入駐中寨鎮,參與茶青收購、茶葉加工及茶產品銷售等。

貴州御錦農業旅游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駐中寨的茶企之一。“選擇在這裡種茶,看中的是得天獨厚的生態和地理優勢,眼前成片成嶺的茶山,在2018年9月28日前還是一片荒山。”順著貴州御錦農業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史浩國手指的方向望去,往日荒涼的山坡浮現在筆者眼前。

2021年,沿河茶產業發展專班通過招商引資,從江蘇引進中建投農業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成立貴州雲中仙寨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王鋒告訴筆者,新公司成立時取名中寨鎮的形象定位“雲中仙寨”,先后投資800多萬元,除了在清河村新發展生態茶園1300多畝,還從志強村茶葉專業合作社承包300畝“白葉一號”茶園,與洲州茶公司共同收購茶青,統一加工成品茶銷售。

“絕不在貴州境內銷售一斤茶!”談到市場拓展,王鋒表示,自己來貴州發展茶葉,主要針對的是江浙滬地區和全國其他地區的市場。他的目標是讓貴州以外的更多消費者能夠喝上中寨的“白葉一號”。王鋒認為,作為招商引資企業,在貴州發展又擠佔當地的市場,就不能發揮引資企業應有的帶動效果。

王鋒說,他以前隻喝紅茶,現在隻喝“白葉一號”,來到中寨,感覺“白葉一號”越喝越甜,隨著茶齡的增長,“白葉一號”一年會比一年耐泡、一年會比一年香。

“這條路子,我走對了!”從沿海到西部、從城市到鄉村、從建筑業到生態農業,從不懂茶到發展茶,從隻喝茶到種植、加工、研發和銷售茶,從茶葉的“終端”向“前端”逆發展,王鋒對自己選擇中寨“白葉一號”很滿意、也很堅定。

王鋒告訴筆者,是“兩個環境”吸引他到沿河發展生態茶產業,一個是難得的生態環境,一個是優質的服務環境。

站在茶園的高處,靜望雲中茶山,仿佛能聽到茶樹吸天地之精華、採日月之靈氣后滋滋生長的聲音。在脫貧攻堅中脫穎而出的“白葉一號”,不僅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還成為帶動一方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將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繼續發力,為中寨百姓撐起一片新希望。

在中寨,“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百姓”的精彩故事一直在書寫,如今又開啟了新篇章。(圖/文 肖詠)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