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又是一年好“豐”景 豐收時節採收忙

日前,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鎮新光村,村民搶抓晴好天氣,採收、運輸辣椒,增加收入。在合水鎮興旺村,谷斗脫粒聲此起彼伏。進入秋天,印江陸續迎來收獲季節,到處一片豐收景象。
沙子坡鎮十字村、紅木村等地紛紛迎來辣椒收獲期,村民們挎著背簍、提著小桶穿梭在辣椒地裡,忙著採摘、裝袋、過磅、裝車……“火辣辣”的種植基地映紅了村民的笑臉,正奏響著豐收的“椒”響曲。“今年我種植了60余畝珠子椒,今年的辣椒質量好、產量高,畝產預計1700斤左右,按照現在的市場價2.3元/斤計算,預計收入20余萬元。目前每天都有80來名村民在我的辣椒地裡採摘辣椒,一人一天可採摘500多斤,按照每斤0.4元支付工錢。”十字村辣椒種植大戶黃有智說。
紅木村村民吳光娥正穿梭在辣椒叢中,手腕輕轉,手起手落間一捧辣椒就已經採摘下來,身后幾個袋子已經裝得滿滿當當。她說:“我是附近的村民,從開春就在基地干活,育苗、種植、除草、採摘,活兒也不重,這段時間就是摘辣椒,一天有100多元的工資。”
沙子坡鎮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理念,把特色產業作為“強村富民”的重要抓手,瞅准訂單辣椒前期投入小、種植周期短、收購價有保障等優勢,通過雙向選擇、訂單收購、政策保障等措施,採取“專班+大戶+散戶”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壯大“短、平、快”的辣椒產業,帶動轄區群眾家門口增收致富。據悉,沙子坡鎮今年共發展訂單辣椒2120畝。
近年來,印江按照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的發展思路,種植辣椒7萬畝,其中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模式在全縣17個鄉鎮(街道)發展訂單辣椒2萬畝。目前,印江已形成了以辣椒種植、收購、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辣椒產業逐漸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
8月以來,纏溪、合水、洋溪等鄉鎮黃桃、奈李豐收,果農搶抓時節,採收上市。
纏溪鎮方家嶺村黃桃基地裡,一個個成熟飽滿的黃桃挂滿枝頭﹔桃樹下,村民們穿行其間,忙著採摘、搬運黃桃,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方家嶺村黨支部書記楊佳勇說:“為適應市場需要,我們種植了兩個品種的黃桃,一種是偏酸味的,一種是純甜味的。”
分揀點上,挑選、稱重、分揀、包裝等有條不紊地進行,在村民的共同協作下,一筐筐新鮮黃桃從基地發出,銷往全國各地。
由於交通方便,方家嶺村也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基地採摘體驗。“這裡的黃桃個大、味甜,8元錢一斤,雖然有點小貴,但感覺物有所值。”游客何萬剛說。
據悉,2019年,方家嶺村採取“村集體經濟+農戶”方式種植黃桃,覆蓋全村村民。
“我們基地自8月1日開採以來,已採摘了六分之一,預計今年的產量超5萬斤。我們的黃桃口感很甜,受到了新老顧客的喜愛,目前還有半個月的採摘期,歡迎大家前來採摘體驗。”楊佳勇說。
合水鎮符家溝村種植的奈李迎來了豐收季。一顆顆圓潤飽滿、個大脆甜的奈李綴滿枝頭,果農和工人們穿梭在郁郁蔥蔥的果林中忙著摘果,呈現出一派豐收的喜悅。
“我們果園今年一共種植了30多畝奈李,今年產量在2000斤左右,周末有許多人專門開車來採摘,價格則是按照果子質量,分為一般果5塊,中等果6塊,優質果8塊。”符家溝村果農任廷洪說。
奈李對土質要求低、易種植,加上果大形美、皮薄肉厚、清香濃甜,深受消費者喜愛。“我們村裡一共種了700畝奈李,村集體承包了100畝。靠著往年積累的口碑,符家溝村的李子根本不愁銷路,通過線上+線下的模式售賣,爭取在奈李下市前賣完。”符家溝村黨支部書記符俊說。
奈李大豐收,也為果園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奈李樹下,村民們快速地摘完一棵又一棵李子樹。“我一直在這個果園務工,幫著除草、施肥、採摘,一天80塊,一個月下來有2000多塊錢,我已經很滿意了。”60多歲的楊秀茂依然手腳麻利,不一會兒又摘滿了一筐。
近年來,符家溝村將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頭戲,把村民和村集體雙增收作為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採取“黨建引領+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的模式,利用山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李子、黃桃等水果,助力村民增收。
前不久,洋溪鎮合心村蘇貴盛世黃桃園內,陽光普照,一個個金燦燦圓潤飽滿的黃桃挂滿枝頭,散發出誘人果香,果農們正搶抓時間節點採摘黃桃,保質保量包裝后發往各地。
“你們摘的時候要注意,手摸上去有一點軟的那種就是壞果,不能要,小果也不要。”在蘇貴盛世黃桃園內,果園負責人付福英一邊忙著採摘,一邊告訴工人一定要保証採摘合格黃桃,確保讓每一個顧客都能吃到放心可口的黃桃。
從2017年開始,依托洋溪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憑借過硬的培育技術,付福英和丈夫在洋溪鎮合心村苦心經營黃桃6年有余,果大多汁、香甜細嫩已然成為他們培育出來的黃桃的標簽。由於名氣在外,深受消費者好評,經常都有周邊區縣的顧客驅車到村裡購買。
“我就是聽到朋友講她這裡桃子好吃,又甜又脆,今天特意來園裡採摘。”來自江口縣德旺鎮的毛貴英女士到果園后,提著籃子直奔園內。
據了解,合心村蘇貴盛世黃桃種植面積53畝,總產量2萬公斤左右,銷售單價6元錢一斤,總產值約24萬元。
今年以來,印江加快鄉村產業發展,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2萬畝、提質改造1萬畝,啟動500畝以上壩區農用地“宜機化”整治,推廣“稻+N”模式,穩定糧油種植面積61.3萬畝,產量13萬噸以上。持續推進“2+N”產業發展,鞏固茶產業“股份制龍頭企業+”發展模式,深化食用菌“龍頭企業+合作社+菇農”組織方式,推廣稻耳輪作,實現投產茶園面積25萬畝,穩定食用菌種植2.4億棒。不斷提升精品水果、中藥材、辣椒等特色產業發展質量,實現投產果園12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12萬畝,發展訂單辣椒2.5萬畝。加快推進農業“接二連三”,積極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現農產品精深加工轉化率達65%以上。圍繞“梵淨山珍·健康養生”品牌,做好印江“土特產”文章,提升“梵淨山綠茶”“自然朵”“印江紅香柚”等區域品牌影響力。(尹定強、吳思杰、鄒雪慶、趙超超、吳明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