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思南視窗

孫飛:在振興一線干“牛”事

2023年09月04日14:14 |
小字號

1983年出生於思南縣板橋鎮板橋社區的孫飛,有著一張憨厚朴實的臉,不善言談的他,從事石材加工十年有余,近年來,依靠東西部對口幫扶契機,孫飛積極響應政策、毅然轉變思路,大力發展肉牛養殖,短短兩年時間,他就把肉牛養殖規模擴大到了246頭,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養牛能人。

孫飛與養成場工人一起鍘草.jpg

孫飛與養殖場工人一起鍘草。

扎根鄉村干“牛”事

走進孫飛的紫竹林養殖場,隻看見草料堆滿牆角,攪拌機、喂料機、鏟車等配套設備停放在場內,一頭頭健碩的西門塔爾肉牛悠閑地站在牛欄裡,孫飛則開著鏟車忙碌地清理牛欄裡的牛糞。

孫飛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問起為何要發展肉牛養殖,孫飛說:“我對這個養殖很感興趣,也不想長期在外漂泊,父母年紀大了、小孩又還小,發現搞這個養殖很有前景,風險又不是很高,搞完石材之后,我就決定在老家搞一個養殖場。”

為了尋求一條合適的致富門路,孫飛也有過很多設想,但經過了解和市場行情考察,最終選擇了養牛行業,他把他的想法和父母、妻子說了,他們不但沒有反對,還非常支持。

隨后孫飛便在板橋鎮后屯社區五組建設了規模養殖場480頭的肉牛養殖場,佔地面積16534.16平方米,總投資750萬元﹔同年登記注冊思南縣板橋紫竹林養殖場,常年固定雇工10余人,主要從事肉牛養殖和牧草種植。

孫飛正在為肉牛投料.jpg

孫飛正在為肉牛投料。

勤勤懇懇學“牛”技

養牛對孫飛來說,可謂是“門外漢”,孫飛深知,養牛,主要靠技術,技術有了,加上管理得好,就一定能把牛養好。為此,他隻有從零做起,每天天不亮,便起床喂牛、洗牛舍、除糞便,深夜還要起來到牛棚轉一圈,觀察牛的生長和健康狀況等,其中的艱辛非一般人所能體會,通過邊學習邊養殖,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孫飛就掌握了牛犢選擇、飼料搭配、疫病防治等關鍵技術。

為有效促進肉牛養殖種養一體循環發展,孫飛還積極探索“以養帶種、以種供養”的產業發展模式,在自家10余畝承包地基礎上,流轉了100畝種植牧草。同時,依托板橋鎮在水淹壩村建設的牧草加工廠,有效推動“牧草種植+肉牛養殖+青貯加工”的養殖一體化循環產業鏈形成,大大降低了肉牛養殖成本,提高了肉牛養殖質量、縮短了出欄時間、提高了附加值,初步實現生態立體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

目前孫飛的養殖場肉牛存欄量已達246頭,能繁母牛130頭,商品牛116頭,通過肉牛出欄,每年年收入可達50萬元。看見養牛場的效益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孫飛的心裡也是樂開了花。

養殖場內飼養場景.jpg

養殖場內飼養場景。

創富帶富做“牛”人

在抓牛場經營發展的同時,孫飛始終不忘帶領父老鄉親共同致富的初衷。通過採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大力流轉土地和提供就業崗位,輻射帶動周邊村(社區)種植牧草和玉米,帶動新增養殖大戶4戶,累計新增肉牛600余頭,新增牧草種植面積達1200畝,覆蓋帶動周邊7個村(社區)。孫飛在自己學習、探索養好牛的同時,帶動大家一起發展養牛產業,共同致富,成為名副其實的“牛人”。

“很感謝孫飛,在這之前從來沒有想到自己能在家門口就業,以前我們在外務工,雖然工資是要比家鄉務工收入高點,但工作很辛苦,各種費用開銷也大,家裡有點大事小情的,照顧不到。現在好了,工作地不僅離家近,而且方便照顧家裡老人和小孩,感覺心裡很踏實。”板橋社區村民、牛場管理人員感慨地說。

組織養殖人員開展防疫培訓.jpg

組織養殖人員開展防疫培訓。

“一人致富不算富,鄉親齊富才算富。”下一步,孫飛將繼續投身家鄉各項社會經濟建設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把“肉牛”品牌做大做強,在鄉村振興路上久久為功,帶動更多群眾增收。(圖/文 文天強)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