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銅仁視窗

江口:66年植樹護林 續寫綠色輝煌

——實記江口國有林場三代人口述

2023年08月29日11:11 |
小字號

江口縣國有林場,原江口縣凱馬林場,始建於1957年,管轄范圍環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東南面,管護林地面積6.34萬畝,森林蓄積量58萬立方米。

開荒造林,誓要將荒山變茂林

1957年,17歲的胡新江作為第一批林場工人,與同期80名青年男女被分配到凱馬林場植樹造林,要在這荒山下種出綠色海洋。

“土地貧瘠、人煙稀少,黑灣河有4戶人家居住,盤溪也僅有2戶人家居住。初來乍到,水土不服,大部分工友都得了腸道疾病,前前后后在林場干了半年才逐漸適應。”胡新江回憶說:“當時交通不便,進出靠雙腿,運輸靠肩膀,生活特別地艱苦。剛開始,每個人每個月要完成造林10畝地任務,每畝地要種240棵樹苗,工作任務異常艱巨。”

國有林區—膽解坳。

國有林區—膽解坳。

開荒造林,要先把雜草雜樹砍掉,然后燒成灰燼,再開始耕地植樹。那時,山裡沒住處,隻能由林場工人自己搭建茅草屋居住,每逢刮風下雨,外面下大雨,屋內就下小雨,茅草房裡還時常有蛇出沒,那一批林場裡有三名工友被毒蛇咬傷落下殘疾。

“1965年,我與另一位同事陪同貴州省林業廳林業科教研究所在梵淨山對面的鳳凰山採集《貴州樹木學》標本。夜晚,我們在鳳凰山下支流龍塘附近休息,偶遇了一隻金錢豹,當時大家都非常害怕,有人用獵槍鳴了一槍,把金錢豹嚇跑了,大家才鬆了一口氣。”胡新江記憶猶新地回憶道。

梵淨山森林廣袤,野生動物眾多。林場工人上山時常會遇見毒蛇、棕熊、豹子等野生動物,稍不注意就會有生命危險。除了住處條件簡陋,生活方面也是困難重重。

林下養蜂—蜂箱。

林下養蜂—蜂箱。

每次進山,得先走35公裡從家裡背米上山,在山上一待就是3個月。沒菜吃,就吃山上的野菜,一頓隻吃一個菜,一年365天,有300天都是在山上植樹。

那時的林場沒有大型運輸機械,主要依靠肩挑背磨,胡新江與工友們白天植樹造林,開墾荒山,晚上就聚在茅草屋裡,在煤油燈下學習《毛澤東語錄》《毛澤東思想》等。

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植樹面積的擴大,前期種植的苗木已長成參天大樹,看到有利可圖,部分群眾也打起了林場的主意。

那時有人盜伐樹木時有發生,為保護林場的樹木,職工們會組織巡邏,防止盜伐者。偶爾會與群眾產生矛盾,甚至上升至肢體沖突,但胡新江一直都不怕。“隻要我還在林場一天,我就要對林場的每一棵樹負責任,這是國家資產,我要保護好”。胡新江說。

夏季炎熱,此處獨清涼。乘車奔馳在梵淨山自然生態保護區國道x508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高大的喬木林就像抖擻的士兵整齊列隊,微風拂面送來陣陣清爽。

育林護林,在艱難中勇毅前進

李明生是江口縣太平鎮寨抱村院子組人,現為江口國有林場副場長,他從17歲開始參加工作,已經在林場工作了40年,他們延續著第一代林業工人所做的工作:育苗、栽植、撫育和巡山護林。

每次上山,即使包裹再嚴實,巡山回來雙腿總是布滿蚊子、山螞蝗留下的烙印。潮濕、陰冷的工作環境讓他患上了關節炎、風濕病。而當筆者問起他對這份工作有什麼特別感情時?他撓撓頭說:“看到幼苗長成參天大樹,我覺得特別自豪。”

林下長裙竹筍。

林下長裙竹筍。

姚玲俊,縣國有林場退休人員。“在我三四歲時,母親背著我上山植樹。她植樹我就和小伙伴玩,太陽下山時,母親會把採摘的野果給我充飢,記憶非常深刻。”她接著又說:“我的兒子也是重復我小時候的軌跡,我上山工作,他也是在山下等我,每次上山種樹就是7天, 7天的糧食要自己備足。當時條件艱苦,工資少,養活一家人都很困難,但是我從來沒想過離職,一咬牙,就挺過來了。”姚玲俊微笑著說。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與大山打交道久了,林場人身上隱藏著內斂而堅定的性格,用他們的汗水澆灌了大地,常年留守在深山中育林護林,堅決完成自己的使命任務,做前行的“奮進者”。

接續護林,續寫綠水青山新傳奇

吳乃剛是國有林場第三代人,現任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他的祖父吳文勝是第一批林場職工。父親吳祥光是第二代林場職工,受父輩們的影響,他選擇繼續護林。

“小的時候,祖父經常給我們講在林場工作時的經歷,並叮囑我們:要好好讀書,更要好好做人。人的成長就像樹苗一樣,管理不好,會長彎,不成材。”吳乃剛說。“從小聽祖父講林場故事,看父親在植樹造林,畢業后,我毅然選擇到林業站工作,這一干就是 23 年。”

無紡袋移植楨楠小苗。

無紡袋移植楨楠小苗。

“從林場的發展來看,我們祖孫三代所做的是培育、採伐、保護管理,因為我的祖父是從林場成立初期就投身到林場建設中的,那時候主要是從事栽植樹木、培育樹木﹔在我的父親參加工作時,樹木已經成材,正處在採伐利用階段﹔而我參加工作時,正值國家實行天然林禁伐,全部以保護為主,現在主要也是利用林下林地空間,推進林旅、林藥、林蜂等林下經濟。”

林業事業發展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今天江口的森林覆蓋率達77%,就是老一輩林業人用腳步丈量、雙手刨出來的。為更好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江口縣國有林場持續轉觀念、變模式,創新摸索出林下經濟“+N”模式,發展“林+中藥材”2000畝、“林+養蜂”800箱等林下經濟產業。江口縣國有林場場長向先鋒介紹:“我們主要實施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森林景觀改造工程、木本油料林示范種植、樹種結構調整基地建設﹔並以國有森林資源為依托,大力探索發展林下經濟,林下種植中藥材黃精、茯苓、淫羊藿,發展林下中蜂養殖、種植食用菌竹蓀,為社會提供健康的生態產品﹔還與銅仁市林業科學院、銅仁學院、貴州省林業科學院共同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建設梵淨山特色林業科研基地,助推縣林業科學化發展”。

時下,江口縣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推進森林旅游、林業碳匯交易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預計到2025年,林業綜合產值突破80億元,推進了江口經濟社會實現綠色發展。

新隆寨林場場部。

新隆寨林場場部。

豐富的森林資源、興旺的森林旅游業正在成為江口人民的“幸福不動產、綠色提款機”。這幾年,每年有超百萬名游客來梵淨山旅游。以梵淨山旅游為龍頭,以亞木溝、寨沙侗寨、雲舍、太平河為核心,以梵淨山村、快場村、雲舍村、寨抱村、太平社區等梵淨山周邊村寨為輻射面的鄉村旅游持續火爆,倍受游客青睞。今年旅游收入持續增加,像梵淨山腳下的這些周邊村落,群眾年人均純收入都在1.3萬元以上。生態旅游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採訪手記:

三代人的執著堅守,66年的接續奮斗,讓荒山變成了綠海。胡新江、李明生、吳乃剛他們時常還會回到曾經工作的地方去走走轉轉,這是他們與山的約定。時序雖然對他們來說不甚清晰,但何時種樹、何時澆水卻記憶深刻長長久久。從梵淨山的芋頭塘到沙壩河工區,還有許多的林場人還在默默地堅守奉獻,守護著這一方青山綠水。荒山變茂林,正是他們栽下的一棵棵樹,走過的一步步的路,才讓綠色在這裡續寫新的傳奇。(圖/文 余潤娜、謝紅琴)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