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種養結合帶來好“錢景”

祥雲舒卷,牧草青青。眼下正是牧草茂長的時節,在沿河自治縣烏江兩岸廣袤的田野嶺崗間,勤勞的人們揮汗如雨,在田間嶺崗或有序割草,或壟間管理,到處是一片忙碌生產、辛勤勞作的動人景象。
走進夾石鎮三孔村黃牛養殖場,一頭頭牛兒正在吃草。管理員陳應斌投喂飼料,清理牛欄。“我們流轉100多畝土地用來種草,種草、收割都要請大量的工人,今年上半年已支出工資8萬多元。既為肉牛提供了優質牧草,也讓群眾賺到錢。”三孔村黨支部書記譙進飛說。
據夾石鎮黨委書記楊三龍介紹,夾石鎮以打造萬頭肉牛養殖基地為目標,採用“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帶大戶、大戶帶散戶的模式,輻射帶動全鎮發展肉牛產業。2022年以來,緊扣“資源、資產、產業”三要素,經過合理規劃,種植優質牧草,為全鎮肉牛養殖提供優質飼草保障,促進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全鎮肉牛存欄4325頭,其中能繁母牛1368頭,西門達爾牛存欄289頭。存欄10頭以上養殖場38個,存欄100頭以上養殖場1個。肉牛養殖家庭農場63個。牧草種植共計1100多畝。
據悉,沿河2023年圍繞種牛繁育、肉牛育肥、牧草種植、飼料加工、活牛交易、屠宰分割、冷鏈配送等肉牛全產業鏈,投入財政資金1.4億元以上,撬動社會資金1億元以上,金融資金3.5億元以上。力爭全縣高產牧草種植基地10個,面積5000畝以上,總面積2.5萬畝,提供優質青飼料18萬噸以上。作為貴州省肉牛重點示范縣,沿河科學謀劃的種草養畜新格局,正蹚出生態發展的富民強縣勃興之路。
“沿河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田少土多,氣候溫潤,適宜種草養畜。沿河當地傳統養牛的歷史悠久,有養殖技術基礎,群眾有自覺自發自願養殖肉牛的積極性。經過省、市、縣專家反復實地考察科學論証,通過縣裡四家班子一次次認真研判,最終達成一致共識:立足沿河縣情,依托地理資源優勢,堅定不移走種養結合的生態畜牧發展之路,真正實現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7月28日上午,縣委書記羅洪祥接受筆者採訪時語氣堅定地說。
村民收割牧草。
種植優質牧草
為肉牛養殖提供飼草保障
山風吹拂,牧草搖曳。在曉景鄉新華村120畝甜高粱飼草基地裡,種植大戶陳 軍正和工人一同在勞動。迎風蕩漾的牧草蔥蘢喜人,豐收的希望就在眼前,讓這位堅定走上生態畜牧養殖之路的土家漢子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今年以來,為提升農戶種植飼草的信心,曉景鄉黨委政府採取獎補政策,向農戶按照種植面積獎補甜高粱飼草種子和肥料,爭取縣級補貼每畝168元,推行收購價格為每噸350元保底收購。截至目前,已有22戶種植大戶承包400畝土地種植飼草。
“如果天氣好,管護得當,每年能收割2至4茬,預計今年收入就有35萬元。”陳 軍說,甜高粱具備很好的飼用價值,它富含多種營養物質,草質柔嫩,含糖量高,適口性優良,是畜禽都喜歡食用的優質牧草。
作為全縣人工種草示范區的曉景鄉氣候濕潤,水熱同期,光溫同步,立體氣候明顯,溫度與濕度適宜飼草生長,是飼草發展的適宜區域。
“今年以來,按照縣裡部署,我們以飼草產業發展為抓手,積極帶領群眾種植飼草,相繼在各村召開飼草基地土地流轉群眾會,在曉景村、野溪村盤活155.89畝閑置地,既讓一片片土地不再荒涼再現生機,重披綠裝美化環境,又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該鄉黨委書記張珍飛說。
今年來,曉景鄉成立飼草工作專班,全力抓好飼草種植工作,形成了“黨委書記親自抓,分管領導蹲點抓,鄉村干部具體抓”的齊抓共管格局。按照“村集體+公司+大戶”模式在全鄉統籌種植2000畝飼草,並在曉景、七三、水池三個村圍繞公路沿線打造500畝飼草示范帶,預計總產值700萬元。既推進了牧草規模化發展,又能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致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走進官舟鎮白馬村飛洪養殖場,隻見飼料攪拌機、飼草加工機、打包機等機械一應俱全,圈舍裡幾十頭西門塔爾牛膘肥體壯,管理員正在給牛投放飼料。
“現在有100多頭育肥牛,對牧草需求量很大。去年種植的300多畝甜象草為養殖場提供了充足的飼料,降低了我們養牛的成本,使我對種草養畜的信心也就越來越足了。”官舟鎮飛洪養殖場股東項飛說。
目前,該縣有肉牛養殖企業13家,合作社104家,家庭農場323家。有牧草加工企業6家,年加工牧草2.85萬噸。有牛羊肉加工企業3家,年加工銷售牛羊肉產品143噸。2022年存欄肉牛12萬頭,出欄肉牛3.7萬頭,牛肉產量4683噸。2023年立項批復牧草種植與加工項目3個,資金660萬元。
“我們對飼草料種植進行科學布局,2023年,縣裡明確三個人工種草示范帶,3家公司種植甜象草3000畝,農戶種植甜象草12000畝,真正讓百姓參與其中。多年來的生產實踐,群眾種草得到了實惠,現在種草養畜的意識不斷提高,種植面積逐年增長,飼草保障能力得到穩步提升。同時,我們為群眾提供技術支持,扶持標准化種植,為飼草料種植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縣畜牧業發展中心主任趙金海說。
石鎮三孔村黃牛養殖基地。
種草養畜
蹚出生態發展有機融合之路
一場夏雨,土地坳鎮安坡村580多畝牧草基地裡草兒青青。
與安坡村鄰近的五七村把閑置養雞場改造成青貯飼草加工廠,飼料加工廠生產不但可以吸納群眾務工,還可解決群眾種草增收的問題。五七村黨支部書記崔波算好了“一筆賬”:一頭牛平均每年要消耗9噸飼草,一隻羊平均每年要消耗1噸飼草,新建這個飼草加工廠每年能生產2500噸飼草,年產值能達到125萬元,500畝牧草基地生產的飼草完全可以滿足需求。
目前,土地坳鎮肉牛養殖達到2000多頭,牧草基地1000多畝。群眾養殖肉牛積極性高漲,主動種植牧草,積極申辦肉牛養殖家庭農場。土地坳鎮黨委書記崔劍、鎮長張珍權與筆者談到肉牛產業發展的未來遠景時表示,我們依托地理優勢,有信心、有決心把肉牛養殖培育成為支柱產業、優勢產業,把土地坳鎮打造成為種養結合的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大鎮。
走進位於泉壩鎮泉堡村的沿河富源生態優質肉牛養殖場,200畝牧草基地裡郁郁蔥蔥。技術員、土專家陳榮佐告訴筆者:場裡存欄最多時有160多頭,自從之前的養羊轉為養殖肉牛以來,每年都有收益。下一步,計劃擴大甜高粱、甜象草、紅象草種植面積。
在捷克村養殖大戶朱建飛的肉牛養殖場,200多畝牧草基地裡甜高粱長勢喜人。站在海拔1148米的捷克村龍塘蓋山頭,存欄規模400頭的肉牛集中養殖基地正在有序建設中。
“當地群眾有養牛的悠久傳統,各村群眾散養多。目前全鎮牛存欄1700多頭。牧草種植面積1000多畝。根據種養結合的需求,鎮裡已在廣泛動員群眾種草,實現實實在在的增收。”鎮長肖彥說。
2022年以來,通過招商引資進入沿河的成都大農科技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計劃租賃譙家鎮貓阡壩村肉牛標准化示范場養殖肉牛1000頭以上。廣西中投華農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承建的鄉村振興肉牛全產業鏈項目(西南牛城),項目總投資18億元,項目區位於中界鎮,包括建設牛羊交易市場、萬頭肉牛育肥場、飼料加工廠、牛羊屠宰加工廠等,採取“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牧場+農戶”的模式,帶動千家萬戶養殖肉牛,走上生態畜牧產業發展的致富大道。
肉牛養殖規模擴大了,這就需要大量的飼草供應。而如何克服過去長期在外地購買飼草料的短板,縣委、縣政府積極行動,順勢而為,在出台系列鼓勵種草養畜的優惠政策和機制的同時,充分調動群眾的種草積極性,真正實現草兒青、牛兒壯的牧歌美景再現百裡烏江兩岸大地。
為了推進肉牛養殖產業鏈項目建設,曉景鄉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縣裡農村集體經濟幫扶資金支持17個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肉牛養殖圈舍,引導農戶加入肉牛養殖合作社,同時大力鼓勵建立家庭式肉牛養殖農場。搶抓縣裡打造致富車間布局“西南牛城”肉牛產業鏈契機,用活閑置廠房建設肉牛養殖新廠房和購置深加工生產設備,建成了2000畝草場基地、肉牛繁育育肥基地、有機肥加工廠,形成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還打造了土家牛產品美食體驗店,呈現從牧場到餐桌的原生態品質。
近年來,譙家鎮立足地域特點、資源稟賦和群眾養牛傳統基礎,緊盯肉牛產業發展前景,通過“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的生態種養模式,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和養殖大戶,促進養牛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推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走進譙家鎮鑫悅家庭農場,牛兒在悠閑地吃草,不時傳來的“哞哞”的叫聲,讓山間充滿生機。2020年,農場主人田龍開始養黃牛並自建牛舍,以基礎母牛繁育和肉牛飼養的方式進行發展。同時,為了讓牛羊品質更高、養殖更生態,他還流轉了土地種植高粱、玉米和麥草,進行種養循環,計劃擴大種草面積。
同時,該縣實施飼草料供應能力提升行動,保障飼草料供應。《2023年—2025年肉牛產業發展政策》明確:飼草料補助政策,縣財政整合450萬元,對肉牛養殖戶人工種草每畝補助草種費300元。爭取國家“糧改飼”項目,對肉牛養殖場青貯進行補貼,每噸補助不超過53元。農作物秸稈收貯補助,縣財政整合200萬元,鼓勵秸稈飼料化利用,對收貯干秸稈10噸以上的,每收貯1噸補貼不高於65元。
祥雲舒卷,牧草青青。
出台多項機制
持續為沿河肉牛提供優質“口糧”
走進客田鎮客田社區300畝優質牧草基地,微風起拂,翠綠漾動,讓人猶如置身於青紗帳。今年,該鎮又增加種植優質牧草2000畝。
在黃土鎮,今年縣裡下達的400畝甜高粱農戶種植計劃已圓滿落實。目前,全鎮牛存欄2215頭。簡家村肉牛養殖廠,養殖肉牛115頭﹔花溪村肉牛養殖廠,養殖肉牛100頭﹔肉牛養殖大戶17戶,共計養殖肉牛228頭。農戶散養1780頭。牧草種植500余畝,涉及11個行政村。該鎮計劃擴大種草面積,實現種養有機結合,真正讓群眾增收致富。
夾石鎮河壩村49歲的杜顯權自2011年起從事養牛業。4年前,他依托河壩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擴大養牛規模,目前,肉牛存欄48頭,種植牧草40畝。在他的幫助和帶領下,村裡又有3戶人家從事肉牛養殖。
杜顯權目前最大的願望是:擴大牧草種植面積,減少長期在北方地區購買飼草的成本。
飼草是肉牛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沿河作為省級肉牛重點示范縣,近年來,該縣提出做大做強肉牛產業,做好“草文章”,加快打造“西南牛城”步伐。圍繞建設種植牧草養殖基地,擴大人工種植牧草、改良天然草地,保証肉牛天然的進食草料。《2023年沿河自治縣人工種草補助項目實施方案》明確:在全縣23個鄉鎮(街道)實施新增人工種草面積12000畝,總投資450萬元,購置甜高粱草種24000公斤,肥料600噸,總產量6.5萬噸以上,產值4000萬元以上。
堅持效益優先。優良牧草覆蓋率達到95%以上。每畝年平均產鮮草超4噸。
堅持聯農帶農。受補助的對象通過土地流轉、訂單收購、吸納務工、資金(物資)入股、技術服務、帶動集體經濟分紅等多種或至少一種方式,與農戶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增收。
申請2023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450萬元,全縣農戶種植12000畝,物化補貼(草種、肥料)資金210萬元、飼草料收儲補貼資金240萬元。
補助對象為縣域內種植牧草的企業、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村集體經濟組織、種植戶等,優先對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進行帶動幫扶,有序帶動其他農戶發展。
明確補助類別及標准。物化補貼:飼草品種為甜高粱,按照物化補貼的方式,發放草種和肥料,按210元/畝進行獎補。飼草料銷售補貼:對銷售青飼料的補貼對象,全株玉米飼料補貼100元/噸,甜高粱飼料補貼80元/噸。狼尾草屬牧草(如甜象草、金銀草、皇竹草等)飼料補貼50元/噸,直到補貼資金198萬元補貼完為止。
在該縣農業農村局成立人工種草工作專班。縣人工種草專班負責抓好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加大督促檢查。基本農田禁止種植多年生牧草,面積誤差控制在5%以內。
《沿河自治縣2023年人工種草技術方案》明確: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相對集中連片、規模發展,草地生態建設與草地畜牧業同步發展的原則,以草定畜、實現草畜平衡。草地種植類型選擇不同區域海拔和自然生態環境確定。種植草種類型:春季以甜高粱為主,秋季以一年生黑麥草牧草品種為主。
沿河素有養殖牛的悠久歷史,2022年牛存欄12萬頭。近年來,沿河聚焦建設高質量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堅持“為養而種,為牧而農”的發展思路,加快建立地域性飼草平衡機制,推進種養結合、草畜配套,逐步形成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生態循環系統。今年新增種植甜高粱15000畝,持續為全縣肉牛提供優質“口糧”。(圖/文 文葉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